作者 王文中 2015-10-20
伯母德梦铁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学生一腔热情,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因此也受到学生从心里发出的热爱。
这是前几天我收到的电子邮件:
伯母德梦铁的学生王文卿的儿子,王珏来电:
家父王文卿,江西鄱阳人,1954年俄语专业毕业。在校求学期间,我爷爷过世,奶奶是家庭妇女,没有经济来源,父亲是长子,下面有弟弟妹妹7人,生活立、刻陷入困境,父亲因此打算退学;先生知道后坚持不允,给予生活上的支持,并给予我父亲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得我父亲不但不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反而能寄钱回家帮助家庭度过困境。江西老家的亲戚至今都把先生当成家里的恩人,今年5.1劳动节我回江西,亲戚们还提及此事。
父亲毕业后分配在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一直在苏州大学任教至退休,已于今年2月病逝,享年84岁。
附上6张家中找到的老照片,年代久远,不太清晰,照片中个子最高的就是我父亲。
我全家一直都在苏州生活,母亲健在,当年也多次见过德梦铁先生,最后一次是和我父亲一起在文革初期去杭州见先生,后来我父母均被打成苏修特务,被关押审查,后来先生就过世了。
伯母德梦铁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对学生一腔热情,视学生如自己的孩子,因此也受到学生从心里发出的热爱。
这是前几天我收到的电子邮件:
伯母德梦铁的学生王文卿的儿子,王珏来电:
家父王文卿,江西鄱阳人,1954年俄语专业毕业。在校求学期间,我爷爷过世,奶奶是家庭妇女,没有经济来源,父亲是长子,下面有弟弟妹妹7人,生活立、刻陷入困境,父亲因此打算退学;先生知道后坚持不允,给予生活上的支持,并给予我父亲勤工俭学的机会,使得我父亲不但不再需要家里的经济支持,反而能寄钱回家帮助家庭度过困境。江西老家的亲戚至今都把先生当成家里的恩人,今年5.1劳动节我回江西,亲戚们还提及此事。
父亲毕业后分配在江苏师范学院(现在的苏州大学),一直在苏州大学任教至退休,已于今年2月病逝,享年84岁。
附上6张家中找到的老照片,年代久远,不太清晰,照片中个子最高的就是我父亲。
我全家一直都在苏州生活,母亲健在,当年也多次见过德梦铁先生,最后一次是和我父亲一起在文革初期去杭州见先生,后来我父母均被打成苏修特务,被关押审查,后来先生就过世了。
中文名: 德梦铁
外文名: Ольга С.Демант
国 籍: 中国
精通语言:俄语、希伯莱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 [2]
主要成就: 创办浙江大学俄语系
出生日期1903年2月
逝世日期1969年
人物生平
教学风格
德梦铁在浙江大学工作了30年, [2]她忘我工作,主要教授二外德语和专业俄语,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
德梦铁十分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爱我中华,而且非常爱护学生,视若亲人,教学工作严谨。
德梦铁讲授的德语课,常穿插诗歌,使同学们多能牢记。 在学生们的回忆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德梦铁先生独特的教学法。
浙大1947届化学系毕业生、中科院原秘书长顾以健先生对此记忆犹新:“抗战时期,1943年,我们理学院在贵州湄潭,那是个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小山城,生活极清苦,德先生是唯一的外国人。她教我们德文,十分认真,很喜欢我们这些年轻人。她教过的海涅的诗《莱茵河畔的罗雷莱》,我至今能背,当年她在课堂上朗读时,十分投入,动情,我印象很深。”
1952届俄语毕业生姚越秀在毕业50多年后仍能流利地背诵德先生教的绕口令。她对德先生的教学法钦佩不已。因为她教俄语,学生不必“刻意去死记硬背”,那些内容会在“不知不觉中印入了脑海”,令学生“终生不忘”。她如此描绘德先生声情并茂的讲课:“开始上课时,她用英语讲解,她记忆力极好,教过的每个俄语,上课时都能用上,不许我们忘记,不到一个月就都用俄文讲解了。教读诗篇时,她把全班分为四个声部,……朗诵声此起彼伏,十分有趣,德先生十分投入地带领我们朗读时的丰富表情感染我们,使我们一下子进入了诗的境地……”
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朱国英回忆起当年德先生给他们上二外德语课时的情景,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绘声绘色地说:“德先生上课简直像演戏,表情丰富极了。她自编教材,编得非常好。她曾编写过一篇讲一个老人和他先后的五个太太的故事,实际上就是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得精彩,教得更生动,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德梦铁先生的教学秘诀正是以情感人。她让学生关注的不是语言的外形,而是外形中包含的丰富而生动的内涵。文字中流淌的真挚情感、字母编制成的动人故事就这样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拨动着每个学生的心弦。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繁复的语法规则,而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德意志人民的感情。他们在富有韵律的朗诵声中,同俄罗斯与德意志文化进行着心灵的交流,为跳动着永恒生命的篇章所感动。此时,人不必刻意去记忆语言,而是语言自动走入人的心灵。
参考资料
1浙大校友网.浙大校友网.2021-01-21 [引用日期2021-01-21]
2德梦铁.浙江大学.2012-09-01 [引用日期2021-01-21]
3光辉竹帛永流芳 ——怀念我的导师德梦铁教授.宁海新闻网 [引用日期2012-12-10]
4浙大校友网.浙大校友网.2021-01-21 [引用日期2021-01-21]
5浙大校友网.浙江大学.2021-01-20 [引用日期2021-01-20]
6我童年的家园:建德村-杭州新闻中心-杭州网.杭州网.2020-12-14 [引用日期2021-01-21]
7科学网—化学担当.科学网.2016-11-14 [引用日期2021-01-21]
原文链接: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E%B7%E6%A2%A6%E9%93%81/675214#reference-6
“苏联妈妈”是一众小孩子对德梦铁先生的称谓。德先生是白种人,高高大大的,说不上特别漂亮。大约前苏联女人都有这一特点:做姑娘时婀娜多姿,变成妇人就横向发展。
德先生是前苏联拉脱维亚犹太人,二战时六位亲人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只身来到中国。她嫁给了著名化学家王琎先生,1949年后成为第一批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德先生精通多国语言,在浙大、浙师院、杭大教授外语。
蒋遂曾看到德先生早年学生写的一篇记实性小说,对德先生刻画得入木三分。德先生显然没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温良恭俭让”的熏陶,上课时,对没听懂又理解不了的学生大吼大叫,恨不得生吞活剥。下课了,学生眼泪汪汪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十八层地狱,她却没事人似的一把抱着,吹着热气在耳边说:“孩子,你咋滴啦?”休息日,她把学生请到家,做一桌丰盛的异国大餐,跳起奔放的吉卜赛舞蹈。
德先生对中国情有独钟、对故国又念念不忘。她把中国的国粹古典诗词翻译成俄语,架起了一条友谊的纽带。
说起德先生,不得不说她的夫婿王琎先生。王先生是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赴美留学生,中国化学史和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可是,这样一位在杭大新村,乃至全国闻名的泰斗级学者,却在1966年12月份惨遭劫难!
那天德先生与保姆因事出门,留王先生独自在家。一位凶狠的劫匪闯进来,残忍地杀害了王先生,洗劫一空后又迅速逃离现场。半年后,劫匪出售赃物(一枚欧米迦手表)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劫匪竟然是浙江农业大学的学生。
王先生的不幸离世,给无忧无虑的杭大新村留下了巨大的、深深的阴影。
原文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832089064171110923/?wid=17149672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