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6日 杭州日报
普洱 整理
1936年竺可桢先生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提出“健全的体格”是大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其所负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各方面的修养”。抗日战争爆发,在历经艰辛的浙大西迁途中,面对一年级新生,竺校长再次提出:青年人“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这,大概也是浙江大学网球热的根源:是传承,也是基因,更是一座名校的底蕴。
一位架着眼镜,身穿运动服的学生,把从毗邻球场飞过来的小球,拍了回去。
“谢谢!”对方抛过来和美的一声。
一位中年教师把球打偏了,正向自己的学生致歉,“对不起”……
这是在浙江大学校园的网球场上。夕阳淡淡地洒在球场上。
正是课后休息,师生们成群结队地往网球场跑。2米多高的墨绿色网络,把校园装点得格外别致。
在浙大,共有12个网球场,10座单向练球壁,还有8个球场正在筹建。现在已有1640多人参加业余网球活动。
这段文字摘自于1989年2月11日刊登于《浙江日报》上的一则随笔:《浙大网球》(作者 叶琛玮)。从文章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网球运动悄然在大学、省市机关率先开展起来。“网球运动使人置身于愉快的生活节奏之中”。而浙大的网球热,是在1985年,由王启东教授和归国华侨曾国熙教授倡导下形成的。开始只是试办54人参加的体育专向课,随后一发而不可收。其后4年,学校共开办了68期网球专向班,校业余网球运动技术水平在省内首屈一指。
“王启东”,这位著名科学家、浙大教授的名字,以浙大网球运动倡导者的身份,跃入我们的眼帘。
从竺可桢开始,
倡导强身健体精神
王启东先生(1921-2019)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王氏家族,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原浙江大学副校长。2021年,在浙江大学汇编的《王启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以下简称《纪念集》)中,是这样描述这位前辈的一生的:“默默凝望王先生近百载的人生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国青年在时代的激变中昂扬向上的不屈身影,是一位求是学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欲将投笔从戎的决绝呐喊,是一位归国才俊饱含对乡土的热爱毅然归巢的眷恋浓情,是一位科研领袖站在学术前沿为后人披荆斩棘的伟岸丰姿。”
在《纪念集》中,有回忆说王启东先生活出了一棵青松的气质,这固然和他的精神气质有关,也和他挺拔的身材给人的感觉契合。王启东先生自青少年时期就坚持体育锻炼,尤其爱打网球,这个习惯,有家庭的滋养,也与浙大精神密切相关。
王启东的父亲王琎,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与竺可桢先生是多年的好友。1937年,竺可桢邀请王琎来浙大教书,王启东随父亲来到杭州。抗日战争爆发,少年王启东跟随浙大西迁,在战火纷飞中完成了学业。2007年,杭州日报曾经采访过王启东先生,先生身材高大、面色红润,双目炯炯,谈吐间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他说父亲和竺先生一起在美国留学时,“父亲学化学;竺先生学农业,攻读博士时学气象。学化学可以造火药枪炮,学农业和气象,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很强的使命感,出去留学,一心要为国家做事”。
竺可桢读书很刻苦,早年在上海学堂念书时,起早贪黑,有同学在背后议论:“竺可桢这个样子一定活不到二十岁。”竺可桢知道后,从此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竺可桢做了浙大校长后,对体育也十分重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1936年在其就任校长之初,就提出了培养学业、道德、体格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张。1939年2月4日,西迁途中,对一年级新生讲话,他又提出“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他请来的体育老师舒鸿,曾是第十一届奥运会篮球比赛裁判。浙大西迁,乡间没有运动场所,就在附近江河里用竹子围出游泳池来,那时候的浙大学生,没有不会游泳的。
当浙大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时,王启东曾代表浙江大学队参加过贵州省体育运动会的网球比赛。
90岁高龄,还开着老年代步车去打网球
王启东爱上网球运动,另一个原因,是童年时有一个阶段长胖了,母亲认为对健康不利,买来了网球和球拍,叮嘱他哥哥(当时是大学网球队队员)教他打网球。很快他就热爱上了这项运动,最终成为一生中最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王启东曾经作为浙江省老年网球队主力队员多次参加过全国性比赛。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90岁高龄还开着老年代步车去打网球,直到2010年被医生命令禁打。
王启东先生的回忆录里,记录了他和网球的缘分,以及他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期间,如何推动浙江大学网球运动的发展: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先是恢复了全校早操……我大力提倡球类运动,除篮球、排球外,还提倡浙江大学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记得网球运动的倡议刚开始的时候,还遭到了一些阻力,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对此我耐心地进行了一一劝服,说明学好网球,可终生受益。
学校开始只建造了一片网球场,我和一些会打网球的老同事经常去那里打球……我们在网球场上的精彩表现带动了一批浙大学生,他们也开始对这项运动感兴趣,并积极投身其中。渐渐地,体育老师也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网球运动在浙大打开了局面,蓬勃发展开来,学校后来又兴建了很多片球场,还将网球作为大学体育课的选修课程。
浙江省体委请我与浙大的体育老师到体委开班授课,这样也带动了省体委的一批同志……比赛又促进了杭州网球运动的发展。不久,温州市、金华市、湖州市、台州市等都加入发展网球运动的大潮中来,浙江省的网球运动兴盛起来了。
之后,全国其他一些大学也开始发展网球运动。浙大因为发展早,且也发展得较好,所以在全国网球比赛中,连续十年都是全国第一。
回到本文开头的《浙大网球》,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网球运动增强了师生们的体质,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那些远在大洋彼岸的浙大留学生,也以他们拿手的球艺赢得了众多的异国友人。难怪,一次王启东教授出访美国,当友人得知王教授来自浙大时,就提出来一次网球友谊赛。王教授出色的球技赢得了友人阵阵喝彩:“OK!浙大网球!”
原图链接: https://m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3/10/06/page_list_20231006.html#page12
原文链接: https://m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3/10/06/article_detail_1_20231006T081.html
普洱 整理
1936年竺可桢先生出任浙江大学校长,提出“健全的体格”是大学教育的目标,要求学生“自觉其所负使命的重大,努力于学业、道德、体格各方面的修养”。抗日战争爆发,在历经艰辛的浙大西迁途中,面对一年级新生,竺校长再次提出:青年人“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
这,大概也是浙江大学网球热的根源:是传承,也是基因,更是一座名校的底蕴。
一位架着眼镜,身穿运动服的学生,把从毗邻球场飞过来的小球,拍了回去。
“谢谢!”对方抛过来和美的一声。
一位中年教师把球打偏了,正向自己的学生致歉,“对不起”……
这是在浙江大学校园的网球场上。夕阳淡淡地洒在球场上。
正是课后休息,师生们成群结队地往网球场跑。2米多高的墨绿色网络,把校园装点得格外别致。
在浙大,共有12个网球场,10座单向练球壁,还有8个球场正在筹建。现在已有1640多人参加业余网球活动。
这段文字摘自于1989年2月11日刊登于《浙江日报》上的一则随笔:《浙大网球》(作者 叶琛玮)。从文章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网球运动悄然在大学、省市机关率先开展起来。“网球运动使人置身于愉快的生活节奏之中”。而浙大的网球热,是在1985年,由王启东教授和归国华侨曾国熙教授倡导下形成的。开始只是试办54人参加的体育专向课,随后一发而不可收。其后4年,学校共开办了68期网球专向班,校业余网球运动技术水平在省内首屈一指。
“王启东”,这位著名科学家、浙大教授的名字,以浙大网球运动倡导者的身份,跃入我们的眼帘。
从竺可桢开始,
倡导强身健体精神
王启东先生(1921-2019)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王氏家族,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原浙江大学副校长。2021年,在浙江大学汇编的《王启东先生百年诞辰纪念集》(以下简称《纪念集》)中,是这样描述这位前辈的一生的:“默默凝望王先生近百载的人生路,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中国青年在时代的激变中昂扬向上的不屈身影,是一位求是学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欲将投笔从戎的决绝呐喊,是一位归国才俊饱含对乡土的热爱毅然归巢的眷恋浓情,是一位科研领袖站在学术前沿为后人披荆斩棘的伟岸丰姿。”
在《纪念集》中,有回忆说王启东先生活出了一棵青松的气质,这固然和他的精神气质有关,也和他挺拔的身材给人的感觉契合。王启东先生自青少年时期就坚持体育锻炼,尤其爱打网球,这个习惯,有家庭的滋养,也与浙大精神密切相关。
王启东的父亲王琎,是中国第一代化学家,与竺可桢先生是多年的好友。1937年,竺可桢邀请王琎来浙大教书,王启东随父亲来到杭州。抗日战争爆发,少年王启东跟随浙大西迁,在战火纷飞中完成了学业。2007年,杭州日报曾经采访过王启东先生,先生身材高大、面色红润,双目炯炯,谈吐间有着老一辈知识分子特有的家国情怀。他说父亲和竺先生一起在美国留学时,“父亲学化学;竺先生学农业,攻读博士时学气象。学化学可以造火药枪炮,学农业和气象,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那一代知识分子都有很强的使命感,出去留学,一心要为国家做事”。
竺可桢读书很刻苦,早年在上海学堂念书时,起早贪黑,有同学在背后议论:“竺可桢这个样子一定活不到二十岁。”竺可桢知道后,从此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竺可桢做了浙大校长后,对体育也十分重视,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1936年在其就任校长之初,就提出了培养学业、道德、体格全面发展人才的主张。1939年2月4日,西迁途中,对一年级新生讲话,他又提出“要有健全的体格,肯吃苦耐劳,牺牲自己,努力为公的精神”。他请来的体育老师舒鸿,曾是第十一届奥运会篮球比赛裁判。浙大西迁,乡间没有运动场所,就在附近江河里用竹子围出游泳池来,那时候的浙大学生,没有不会游泳的。
当浙大西迁至贵州省遵义、湄潭时,王启东曾代表浙江大学队参加过贵州省体育运动会的网球比赛。
90岁高龄,还开着老年代步车去打网球
王启东爱上网球运动,另一个原因,是童年时有一个阶段长胖了,母亲认为对健康不利,买来了网球和球拍,叮嘱他哥哥(当时是大学网球队队员)教他打网球。很快他就热爱上了这项运动,最终成为一生中最喜爱和擅长的运动项目。
王启东曾经作为浙江省老年网球队主力队员多次参加过全国性比赛。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健康状态,90岁高龄还开着老年代步车去打网球,直到2010年被医生命令禁打。
王启东先生的回忆录里,记录了他和网球的缘分,以及他担任浙江大学副校长期间,如何推动浙江大学网球运动的发展:
我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运动,先是恢复了全校早操……我大力提倡球类运动,除篮球、排球外,还提倡浙江大学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记得网球运动的倡议刚开始的时候,还遭到了一些阻力,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运动,对此我耐心地进行了一一劝服,说明学好网球,可终生受益。
学校开始只建造了一片网球场,我和一些会打网球的老同事经常去那里打球……我们在网球场上的精彩表现带动了一批浙大学生,他们也开始对这项运动感兴趣,并积极投身其中。渐渐地,体育老师也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网球运动在浙大打开了局面,蓬勃发展开来,学校后来又兴建了很多片球场,还将网球作为大学体育课的选修课程。
浙江省体委请我与浙大的体育老师到体委开班授课,这样也带动了省体委的一批同志……比赛又促进了杭州网球运动的发展。不久,温州市、金华市、湖州市、台州市等都加入发展网球运动的大潮中来,浙江省的网球运动兴盛起来了。
之后,全国其他一些大学也开始发展网球运动。浙大因为发展早,且也发展得较好,所以在全国网球比赛中,连续十年都是全国第一。
回到本文开头的《浙大网球》,文章是这样结尾的:
网球运动增强了师生们的体质,使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浓。那些远在大洋彼岸的浙大留学生,也以他们拿手的球艺赢得了众多的异国友人。难怪,一次王启东教授出访美国,当友人得知王教授来自浙大时,就提出来一次网球友谊赛。王教授出色的球技赢得了友人阵阵喝彩:“OK!浙大网球!”
原图链接: https://m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3/10/06/page_list_20231006.html#page12
原文链接: https://mdaily.hangzhou.com.cn/hzrb/2023/10/06/article_detail_1_20231006T081.html
深切怀念王启东先生
惊闻民盟前辈王启东先生于2019年7月29日中午仙逝,心中万分悲痛。回想自己与王先生的认识经历,记下点滴以表深切怀念。
初识王启东先生是在我30多年前读研究生期间。当时,我住在玉泉校区17舍,傍晚经过三食堂(现怡膳堂)后面去四食堂吃晚饭,经常会看到网球场上有几位老先生在打网球,其中一位高大魁梧、头发雪白。每次看到时,心里都在想:“这位老先生是谁啊?年纪这么大了,身体还这么好,还能打网球……”。后来,从材料系的同学那里了解到他叫王启东,是她们系的老教授;再后来,知道他是浙大材料学科的创始人;还从我的导师侯虞钧先生那里知道,他们同是当年刘丹老校长带领赴美国考察高等教育的浙江大学代表团成员,王先生为推动浙江大学教育改革作出突出贡献。
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的1995年,加入了民盟组织,在年底的民盟浙大委员会的迎新联欢会上,我遇到了王启东先生,当时是一阵惊喜,原来德高望重的王老先生也是民盟盟员。在介绍当年新盟员时,王先生亲切地与我们每一位新盟员一一握手表示热烈欢迎。后来进一步了解到,王先生曾长期担任浙江大学盟组织领导,当年是民盟中央委员、民盟浙江省委会主委。以后,在民盟浙大委员会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王先生的身影。在我自己担任民盟浙大玉泉总支主委、浙大委员会副主委、主委期间,每次组织活动,王先生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会携夫人(也是盟员)一起积极参加,实在是身体不允许也会郑重地办理请假手续。他极强的组织观念让我由衷敬佩。
记得有一年,民盟浙大委员会要组织一个“教授的风采”节目参加盟省委的迎新联欢会。该节目主要是邀请一些德高望重的盟员“走秀”,委员会特邀请王先生和夫人一起参加,年近90高龄的王先生热情地答应了。每次排练,王先生和夫人都特别认真地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走台步。王先生和夫人默契的配合、专业的台步令大家赞叹不已,该节目也在盟内获得高度评价。他的精神、他的体魄、他的心态都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2009年,我有幸受邀请参加由浙江省委统战部组织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界人士座谈会,在会场上我欣喜地遇到了王先生。当时,他身体不是太好,但他坚持发言后才提前离会。会上,他深情地回忆了他的58年统战情,我被他的发言深深地感动了。后来,他撰写并发表了《我的58年统战情》。他说:“60年来,国家各方面的进步和跨越之大,是世界史上罕见的。我是祖国日渐繁荣昌盛的见证者,也是党的光辉统战思想的践行者、受益者。回顾我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五十八年,既为自己能参与到祖国伟大建设的洪流中奉献一定的力量感到无比自豪,又为自己沐浴在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光辉下感到无比幸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定能够更加繁荣富强,我国政党制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为此目标共同努力吧!”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充分体会到王先生作为民盟老领导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的热爱,对统战思想的深刻理解。怀念王先生!这两天我再一次读了他的这篇文章。他的爱党爱国情怀再一次鼓励了我。无论在何岗位,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尽管我和王先生接触的机会并不太多,但以上的点滴足以令我们爱戴他,怀念他。王先生的精神永存!
浙江民盟
微信号:zjmmxcb
原文链接: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409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