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生张连英著于2019年8月于美国 佛罗里达州 奥兰多市;
2019-8-1 (唁电)
- 沉痛悼念 深情怀念王启东先生
钱塘江畔风云变,老和山下花木哀。 敬爱的导师王启东先生于2019年7月29日,以九九高龄驾鹤西去了,一朝永诀,痛彻肺腑。 一时间先生的淳淳教导和音容笑貌在浮上心头。
1978年秋我有幸成为王先生的首届研究生。 至今四十有一年矣。 先生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科学技术事业,倾心尽力于培养后学新进,直至生命的最后。 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如今桃李芬芳,布满五洲四海,在各自的岗位上继承先生遗志奋斗在科研 教学战线上。
1978年桂花飘香的季节,我来到了浙江大学,在先生的团队中,开始研究生学业。 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先生受命于国务院直接委托,承担了当时新兴的金属储氢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成为国内储氢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开创者。 这样储氢材料就成为我和同期的潘颐同学(现浙大退休博导教授)研究生论文的课题。 在缺乏技术资料,没有实验设备的条件下,先生领导课题组人员艰苦创业,在国内率先建立建成了一流的储氢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 这期间先生对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本功的培养十分重视 殚精竭虑。由于先生一直肩负繁重的领导职务,时间紧张,经常利用晚上和我们见面。我曾经多次在早饭时间,闯进先生的家。 在饭桌上,先生一边吃早饭,一边和我讨论科研问题,提出指导,安排。先生对待学生在严格要求之余,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对学生有爱心,表现了长者的慈祥和智者的诙谐。 我们的通讯往来,先生经常妙语如珠,趣味横生。有一次我回致了一首四句,虽然似有不敬,确是表达了我的欢愉之情和对先生品格的欣赏赞誉:
世上贵有欢乐声,先生通达好心胸,七分情思致高远,三分本色似顽童 (2010- 02- 12)
先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他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科学是终生的事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 先生自己身体力行,生活很有规律。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喜好游泳, 酷爱打网球。强健的体魄是高强度工作的保障。 先生通常只能利用晚间看文献,做研究 。 先生出国访问交流时,在飞机上工作。 我感觉先生经常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 退休后还继续从事汽车连续自动加氢节能环保的研究。 在2012- 2013年还和我讨论这个课题。 2016年,岁在九六,先生写信告诉我 他正在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012年先生给我寄来一本他九十岁时撰写的回忆录 (“回首关山思万千”)。 拜读后,对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道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先生的科技报国之志终生不渝;忠于教育事业之心始终如一;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的视野贯彻始终。 正是这样,先生一生德高望重,成就卓著,贡献巨大。 想到这些,感动之余,给先生写下一首八句:
弹指一挥九十年,关山无限情万千。风云变幻崎岖路,信念始终赤子丹。科技报国千秋业,桃李成蹊五洲寰。岂米期茶人不老,喜看后生续新篇 (2012- 07-04)
2003年冬季, 先生以83岁高龄万里迢迢,只身访问美国,努力于中美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公干之余,先生专程来到密西根州坎通市我家小住二个晚上。 师生多年不见,如今相聚,欢愉无比。 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期间先生对我做了不少嘱咐,期待殷殷。那时先生身体还很硬朗。 可是先生说:“年龄不饶人啊,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出国访问了,所以这次还抽空看望了几位留在美国现早已退休的老同学 ……..”。 去年春,我回到浙大,再次见到先生,不过是在医院了。 先生很高兴。 身体有恙,行动不便。 但是精神还佳。 简短的交谈,先生还是不忘谈论学术交流诸多事。 当我提出要请他吃饭,他很是兴奋,还问道:“还有哪些人参加?” 他心里惦念着那些学生和同事啊。
王先生的学术造诣和道德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先生是我科学技术的导师,道德风范的楷模。 高山可仰,恭揖清芬。
先生一路走好。 先生千古。
2019-8-1 (唁电)
- 沉痛悼念 深情怀念王启东先生
钱塘江畔风云变,老和山下花木哀。 敬爱的导师王启东先生于2019年7月29日,以九九高龄驾鹤西去了,一朝永诀,痛彻肺腑。 一时间先生的淳淳教导和音容笑貌在浮上心头。
1978年秋我有幸成为王先生的首届研究生。 至今四十有一年矣。 先生的一生毫无保留的奉献给科学技术事业,倾心尽力于培养后学新进,直至生命的最后。 先生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如今桃李芬芳,布满五洲四海,在各自的岗位上继承先生遗志奋斗在科研 教学战线上。
1978年桂花飘香的季节,我来到了浙江大学,在先生的团队中,开始研究生学业。 过了一段时间才知道先生受命于国务院直接委托,承担了当时新兴的金属储氢能源材料的研究开发,成为国内储氢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研究的开创者。 这样储氢材料就成为我和同期的潘颐同学(现浙大退休博导教授)研究生论文的课题。 在缺乏技术资料,没有实验设备的条件下,先生领导课题组人员艰苦创业,在国内率先建立建成了一流的储氢科学技术的研究基地。 这期间先生对我们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基本功的培养十分重视 殚精竭虑。由于先生一直肩负繁重的领导职务,时间紧张,经常利用晚上和我们见面。我曾经多次在早饭时间,闯进先生的家。 在饭桌上,先生一边吃早饭,一边和我讨论科研问题,提出指导,安排。先生对待学生在严格要求之余,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对学生有爱心,表现了长者的慈祥和智者的诙谐。 我们的通讯往来,先生经常妙语如珠,趣味横生。有一次我回致了一首四句,虽然似有不敬,确是表达了我的欢愉之情和对先生品格的欣赏赞誉:
世上贵有欢乐声,先生通达好心胸,七分情思致高远,三分本色似顽童 (2010- 02- 12)
先生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他的一句话我终生难忘:“科学是终生的事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人,一定要有健康的身体”。 先生自己身体力行,生活很有规律。坚持每天晚饭后散步;喜好游泳, 酷爱打网球。强健的体魄是高强度工作的保障。 先生通常只能利用晚间看文献,做研究 。 先生出国访问交流时,在飞机上工作。 我感觉先生经常是一个人干两个人的工作。 退休后还继续从事汽车连续自动加氢节能环保的研究。 在2012- 2013年还和我讨论这个课题。 2016年,岁在九六,先生写信告诉我 他正在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2012年先生给我寄来一本他九十岁时撰写的回忆录 (“回首关山思万千”)。 拜读后,对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治学道路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先生的科技报国之志终生不渝;忠于教育事业之心始终如一;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的视野贯彻始终。 正是这样,先生一生德高望重,成就卓著,贡献巨大。 想到这些,感动之余,给先生写下一首八句:
弹指一挥九十年,关山无限情万千。风云变幻崎岖路,信念始终赤子丹。科技报国千秋业,桃李成蹊五洲寰。岂米期茶人不老,喜看后生续新篇 (2012- 07-04)
2003年冬季, 先生以83岁高龄万里迢迢,只身访问美国,努力于中美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公干之余,先生专程来到密西根州坎通市我家小住二个晚上。 师生多年不见,如今相聚,欢愉无比。 自然有说不完的话。期间先生对我做了不少嘱咐,期待殷殷。那时先生身体还很硬朗。 可是先生说:“年龄不饶人啊,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出国访问了,所以这次还抽空看望了几位留在美国现早已退休的老同学 ……..”。 去年春,我回到浙大,再次见到先生,不过是在医院了。 先生很高兴。 身体有恙,行动不便。 但是精神还佳。 简短的交谈,先生还是不忘谈论学术交流诸多事。 当我提出要请他吃饭,他很是兴奋,还问道:“还有哪些人参加?” 他心里惦念着那些学生和同事啊。
王先生的学术造诣和道德精神,是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先生是我科学技术的导师,道德风范的楷模。 高山可仰,恭揖清芬。
先生一路走好。 先生千古。
张连英先生是王启东教授改革开放以后招收的第一届材料系研究生。 1978年秋入学浙大材料系主攻储氢材料。 1983年来到匹兹堡大学化学系跟随Dr. Wallace. 毕业后先后在两家500强公司Energizer 和 Visteon (从福特公司于2000年分离出来)从事 氢化物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和在电动汽车和 混合动力汽车的推广应用。2009年退休后,在佛州州立大学(Gainesville) 讲授化学课程。2013年定居在奥兰多市。
左起王启东先生第一届研究生张连英和潘颐; 铸造合金的陈立夏和马青甫(已去世)
1982年 联合国派来的专家来浙大讲学。其中储氢材料专家是一位法国教授。 当时张连英先生任这位专家的翻译。这是一次讲演后和王启东教授 , 吴京教授, 陈长聘教授等人在浙大图书馆前合影。
前排左起: 陈长聘教授, 罗薇芳女士, 王启东教授, 法国专家, 吴京教授, 黄宁先生
后排左起: 敖鸣先生, 张连英先生, 钱胜华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