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海青蛙 2019年05月27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以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步入数学殿堂的,这篇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于1930年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兼《科学》杂志编辑部主编王琎在众多来稿中发现了署名华罗庚撰写的论文。
独具慧眼的王琎意识到这篇数学论文的价值,在与华罗庚商榷修改意见后发表,同时又将这篇论文及作者华罗庚推介给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由此成就了华罗庚的数学人生,王琎也被誉为是发现华罗庚的第一个伯乐。
王琎是著名化学史家和化学分析家,他与梅贻琦、秉志、胡刚复等人同为1909年第一届“庚子赔款”留美生,也是“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蔡元培邀请他出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由此可见王琎在当时化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是中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王琎(1888—1966)字季梁,浙江宁溪人,但他却出生于福建闽侯,其少年时代也在福建长大的,皆因王琎之父王士骏曾在福建为官30余载,先后在闽侯、福清、松溪、仙游等地担任6个县九任县令,最终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大员。
王琎幼时由家人教其识字,年龄稍长被送入私塾接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基础深厚,曾以童生名义参加过乡试,福建因地处东南沿海,王氏父子都较早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907年,王琎赴北京入“京师译学馆”学习英文,为的是娴习外语,以利于沟通中西文化,“京师译学馆”的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的外语专门学校,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隶属于总理事务衙门,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1909年8月,王琎与几个同学相约参加了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考试,当时有630人应试,初试录取了68人,再行复试时录取了47人,王琎的中英文俱佳,但数理化却差强人意,但最终因两科成绩平衡而被录取。
1909年10月,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由清朝外务部主事兼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等人率领,在上海乘“中国号”轮船赴美留学, 王琎因为数理化基础太差而入美国柯兴学院补习高中数理化课程,由于王琎立志学习化学工程,他必须要学好数理化课程,因此倍加用功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用。
1911年9月,王琎考入美国理海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理海大学是1865年创校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爱国者联盟”创始学校之一,“爱国者联盟”是由西点军校、麻省理工学院、海军学院、乔治敦大学等12所精英学府组成,其特点是学校规模较小,但却是高度精英化的。
美国大学都非常重视实验和实习,王琎对于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十分赞赏,并经常到工厂实习,了解工厂的生产程序,体验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从中获得许多实践能力,王琎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于1915年获得理海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为了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王琎放弃了进入研究院继续深造的机会,于1916年回国受聘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不久又被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聘用,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后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教授并兼任化学系主任,当时中国化学人才奇缺,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后来的国立东南大学,却聚集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其中专攻化学的就有王琎、张子高等人。
1928年,王琎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化学研究所所长,负责筹建化学研究所,相继组建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纤维素、油脂、油漆涂料、陶瓷玻璃等小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中国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王琎是45名发起人之一,第一届理事长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出任,王琎出任上海分会理事长。
1934年8月,王琎应美国化学家艾萨克·科尔蜀夫教授邀请,前往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担任访问研究员,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于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王琎在前往美国访问之前,就辞去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36年,王琎从美国回国后,应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邀担任化学系教授,任鸿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化学硕士,与王琎是老朋友,他们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共同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
1937年,王琎应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任化学系主任,历经了浙江大学快速发展时期,因为当时浙江大学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著名教授,诸如苏步青、陈建功、贝时璋、束星北、胡刚复、王淦昌、张绍忠、周厚复等人。
1938年8月,竺可桢力邀王琎出任师范学院院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战时办学条件简陋,经费和师资都短缺,但王琎都以其教育家的责任克服,不但创办了实验小学,还创办了浙大附中,既解决了师范生实习场所,也解决了教职工子弟的求学难题,可谓是一举双得。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1年实行“部聘教授”制度时,浙江大学的王琎、苏步青、吴耕民被遴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第一批只遴选了30人,浙江大学就占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浙江大学的实力,以致李约瑟博士曾两次访问浙江大学,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盛赞浙江大学为“东方的剑桥”。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期间,王琎与苏步青、钱宝琮、江问渔、祝廉先、胡哲敷、张鸿谟等七人于1943年2月发起创办了“湄江吟社”,其宗旨是“公余小集,陶冶性情”,总共举行了八次诗会,后集成《湄江吟社诗存》出版。
1946年秋,浙江大学从贵州湄潭迁回杭州原址继续办学,王琎也随化学系回到了杭州,继续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担任教授。
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遴选第一届院士时,王琎没能入选81名院士名单,甚至没能入选150人候选者名单中,这对曾担任过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琎来说,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长的人大都当选,其个中原因并不清楚,也可能是因为其缺少科研成果吧。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年逾花甲之年的王琎选择留在了浙江大学,1951年化学系师资力量受到一定重创,化学系主任王葆仁教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其他部分教师也被抽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2年,中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已经拥有理、工、农、医、文、法、师范七个学院的浙江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被拆分,部分学科并入其他兄弟院校,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大学,原师范学院全部和文学院、理学院留在杭州的部分系科组建了浙江师范学院,办学地址在原之江大学校址,王琎被调整到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担任教授。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了233名学部委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出第一批“院士”,王琎也没有出现在这个名单之中。
1956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评定教授级别时,王琎与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陈立教授一同被评定为一级教授,这是一次含金量极高的评定,甚至超过一年前评定的学部委员。1957年反右运动时,王琎的境况如何,没有任何资料记载,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化学系,但王琎并没有被调回浙江大学任教,而是在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创建的杭州大学合并为杭州大学后,王琎又成为杭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王琎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前三位都是中国人,皆不幸因病去世,他的最后一位夫人德梦铁是拉脱维亚人,她精通俄语、希伯来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他们相识相爱于浙大湄潭时期的“湄江吟社”,德梦铁曾为浙江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
王琎长子王秉忱曾于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是同班同学,王秉忱因中学时期受父亲好友吕彦直设计南京中山陵影响而转入建筑系学习,并曾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建国后曾担任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他也是第一届全国建筑学会理事,曾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歌剧院等许多著名建筑。
1966年5月文革爆发后,已经是78岁高龄的王琎没能幸免,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抄家,搜走了一些被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当王琎教授被“上层”列为保护对象时,被抄家的物品又被完璧送了回来。
1966年12月28日,王琎家中来了一个自称是红卫兵的年轻人,他从抄家的红卫兵那里得知被抄家物品返还的消息后,遂心生歹意闯入王琎的家中,并用随身携带的铁棒,从背后偷袭了王琎的头部,致使王琎非正常死亡,这是一件性质非常恶劣的刑事案件,一代化学宗师以这种方式离世,的确非常罕见,也令人非常吃惊。
王琎一生致力于中国化学领域研究和耕耘,尤其擅长化学微量元素分析,用古钱币来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主要著作有《五铢钱的化学成分》、《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丹金术》等学术著作。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以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论文步入数学殿堂的,这篇颇具学术价值的论文于1930年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时任中国科学社社长兼《科学》杂志编辑部主编王琎在众多来稿中发现了署名华罗庚撰写的论文。
独具慧眼的王琎意识到这篇数学论文的价值,在与华罗庚商榷修改意见后发表,同时又将这篇论文及作者华罗庚推介给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由此成就了华罗庚的数学人生,王琎也被誉为是发现华罗庚的第一个伯乐。
王琎是著名化学史家和化学分析家,他与梅贻琦、秉志、胡刚复等人同为1909年第一届“庚子赔款”留美生,也是“中国化学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蔡元培邀请他出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由此可见王琎在当时化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也是中国化学史研究和近代分析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王琎(1888—1966)字季梁,浙江宁溪人,但他却出生于福建闽侯,其少年时代也在福建长大的,皆因王琎之父王士骏曾在福建为官30余载,先后在闽侯、福清、松溪、仙游等地担任6个县九任县令,最终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大员。
王琎幼时由家人教其识字,年龄稍长被送入私塾接受传统经史教育,国学基础深厚,曾以童生名义参加过乡试,福建因地处东南沿海,王氏父子都较早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1907年,王琎赴北京入“京师译学馆”学习英文,为的是娴习外语,以利于沟通中西文化,“京师译学馆”的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的外语专门学校,最初以培养外语翻译和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隶属于总理事务衙门,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即北京大学前身。
1909年8月,王琎与几个同学相约参加了第一批庚款留美生考试,当时有630人应试,初试录取了68人,再行复试时录取了47人,王琎的中英文俱佳,但数理化却差强人意,但最终因两科成绩平衡而被录取。
1909年10月,中国第一批庚款留美生由清朝外务部主事兼游美学务处会办唐国安等人率领,在上海乘“中国号”轮船赴美留学, 王琎因为数理化基础太差而入美国柯兴学院补习高中数理化课程,由于王琎立志学习化学工程,他必须要学好数理化课程,因此倍加用功学习,并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以赚取自己所需的生活费用。
1911年9月,王琎考入美国理海大学攻读化学工程专业,理海大学是1865年创校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是“爱国者联盟”创始学校之一,“爱国者联盟”是由西点军校、麻省理工学院、海军学院、乔治敦大学等12所精英学府组成,其特点是学校规模较小,但却是高度精英化的。
美国大学都非常重视实验和实习,王琎对于美国人的务实精神十分赞赏,并经常到工厂实习,了解工厂的生产程序,体验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从中获得许多实践能力,王琎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于1915年获得理海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为了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王琎放弃了进入研究院继续深造的机会,于1916年回国受聘于湖南高等工业学校,不久又被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聘用,参与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化学工程系,后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聘为教授并兼任化学系主任,当时中国化学人才奇缺,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后来的国立东南大学,却聚集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家,其中专攻化学的就有王琎、张子高等人。
1928年,王琎应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化学研究所所长,负责筹建化学研究所,相继组建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中药、纤维素、油脂、油漆涂料、陶瓷玻璃等小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中国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32年8月4日,中国化学会在南京成立,王琎是45名发起人之一,第一届理事长由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出任,王琎出任上海分会理事长。
1934年8月,王琎应美国化学家艾萨克·科尔蜀夫教授邀请,前往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担任访问研究员,经过两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于1936年获得硕士学位,王琎在前往美国访问之前,就辞去了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
1936年,王琎从美国回国后,应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邀担任化学系教授,任鸿隽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化学硕士,与王琎是老朋友,他们在美国留学期间就曾共同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
1937年,王琎应国立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之邀出任化学系主任,历经了浙江大学快速发展时期,因为当时浙江大学汇聚了一批国内一流的著名教授,诸如苏步青、陈建功、贝时璋、束星北、胡刚复、王淦昌、张绍忠、周厚复等人。
1938年8月,竺可桢力邀王琎出任师范学院院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当时战时办学条件简陋,经费和师资都短缺,但王琎都以其教育家的责任克服,不但创办了实验小学,还创办了浙大附中,既解决了师范生实习场所,也解决了教职工子弟的求学难题,可谓是一举双得。
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41年实行“部聘教授”制度时,浙江大学的王琎、苏步青、吴耕民被遴选为第一批“部聘教授”,第一批只遴选了30人,浙江大学就占了十分之一,由此可见浙江大学的实力,以致李约瑟博士曾两次访问浙江大学,并给予极高的评价,甚至盛赞浙江大学为“东方的剑桥”。
浙江大学在遵义湄潭办学期间,王琎与苏步青、钱宝琮、江问渔、祝廉先、胡哲敷、张鸿谟等七人于1943年2月发起创办了“湄江吟社”,其宗旨是“公余小集,陶冶性情”,总共举行了八次诗会,后集成《湄江吟社诗存》出版。
1946年秋,浙江大学从贵州湄潭迁回杭州原址继续办学,王琎也随化学系回到了杭州,继续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担任教授。
194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遴选第一届院士时,王琎没能入选81名院士名单,甚至没能入选150人候选者名单中,这对曾担任过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王琎来说,似乎有些不公平,因为曾担任中央研究院各所所长的人大都当选,其个中原因并不清楚,也可能是因为其缺少科研成果吧。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年逾花甲之年的王琎选择留在了浙江大学,1951年化学系师资力量受到一定重创,化学系主任王葆仁教授被调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其他部分教师也被抽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2年,中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已经拥有理、工、农、医、文、法、师范七个学院的浙江大学,按照苏联模式被拆分,部分学科并入其他兄弟院校,留在杭州的院系拆分了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大学,原师范学院全部和文学院、理学院留在杭州的部分系科组建了浙江师范学院,办学地址在原之江大学校址,王琎被调整到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担任教授。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在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遴选了233名学部委员,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出第一批“院士”,王琎也没有出现在这个名单之中。
1956年6月,国务院高教部评定教授级别时,王琎与浙江师范学院院长陈立教授一同被评定为一级教授,这是一次含金量极高的评定,甚至超过一年前评定的学部委员。1957年反右运动时,王琎的境况如何,没有任何资料记载,1958年浙江大学重建化学系,但王琎并没有被调回浙江大学任教,而是在浙江师范学院与新创建的杭州大学合并为杭州大学后,王琎又成为杭州大学化学系教授。
王琎一生共娶了四位夫人,前三位都是中国人,皆不幸因病去世,他的最后一位夫人德梦铁是拉脱维亚人,她精通俄语、希伯来语、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等多种语言,他们相识相爱于浙大湄潭时期的“湄江吟社”,德梦铁曾为浙江大学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外语人才。
王琎长子王秉忱曾于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与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是同班同学,王秉忱因中学时期受父亲好友吕彦直设计南京中山陵影响而转入建筑系学习,并曾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建国后曾担任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他也是第一届全国建筑学会理事,曾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武汉歌剧院等许多著名建筑。
1966年5月文革爆发后,已经是78岁高龄的王琎没能幸免,被红卫兵以破四旧的名义抄家,搜走了一些被认为有价值的物品,当王琎教授被“上层”列为保护对象时,被抄家的物品又被完璧送了回来。
1966年12月28日,王琎家中来了一个自称是红卫兵的年轻人,他从抄家的红卫兵那里得知被抄家物品返还的消息后,遂心生歹意闯入王琎的家中,并用随身携带的铁棒,从背后偷袭了王琎的头部,致使王琎非正常死亡,这是一件性质非常恶劣的刑事案件,一代化学宗师以这种方式离世,的确非常罕见,也令人非常吃惊。
王琎一生致力于中国化学领域研究和耕耘,尤其擅长化学微量元素分析,用古钱币来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主要著作有《五铢钱的化学成分》、《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丹金术》等学术著作。
冬至祭祖, 是老家的习俗。 在此我们凭吊我们的先人,怀念他们曾经和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 也追思他们曾经为国家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他们是我们努力向上, 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和指南。
王琎先生是我们的爷爷, 他温文尔雅, 谦逊有礼。 他一直都是我们爸爸王启东的榜样, 他一辈子不为名不为利, 高风亮节的情操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父亲。 父亲一生教学近70年培养了无数学生, 活到老, 学到老, 九十多岁还在做实验, 写论文, 是我们的楷模。
王琎是一位化学家,曾任《科学》杂志主编。华罗庚在192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文章,该文章在数学领域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说当时,华罗庚的这篇文章被其他杂志拒绝,后来他将其投稿给了《科学》杂志,由王琎负责审阅。王琎对这篇文章的价值非常敏锐,他认为这篇文章对数学领域有重大贡献,于是经过商榷修改后将其发表。这篇文章成为了华罗庚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也让他开始在数学界内受到重视。
因此,王琎也被称为华罗庚的伯乐,他的眼光和判断力让华罗庚得以发扬光大。这个故事也体现了伯乐发现人才的重要性。
https://v.douyin.com/ij3eWw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