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王珽先生的故事Posted by XL Wang06/29/2023
王珽先生的故事

2020-09-11 15:16:20  来源:中国台州网   作者:王天骏

 台州王珽和他的万贯家产

青年时代的王珽


1918年,留学英国的王珽从海外归来了,当时在南京高师教书的弟弟王琎早就在上海十六铺的码头等候,兄弟两人相见后,接着转乘上海到黄岩海门(即今日台州椒江)的轮船,回到了王珽阔别五年的家乡黄岩。海门码头上的人们很快就被王珽随身带回来的行李惊呆了,原来王珽的行李竟然是几十口清一色包铁角、十分沉重的箱子!消息很快就传遍了黄岩县城的大街小巷:双桂巷王士骏家的三儿子王珽留洋归来,带回来了万贯家产!

这一段故事,是我小时候,父亲王秉忱(又名王克丹,王琎长子、王珽侄子)常常要在家里讲起的,父亲总会接着说,家乡人不久就发现,原来这几十口箱子里装的并不是什么金银财宝,而全部是各色精装、平装的西洋原文书籍。

1965年祖父王琎和父亲王秉忱


王珽是什么人?他为什么会不远万里,带回如此巨大数量的书籍海外归来呢?这些一直是我从小就埋在心里的问题,直到最近二十年,通过整理祖父王琎的日记,我才渐渐对王珽有了一些了解。

王珽(1886-1926),1886年出生于福州,当时他的父亲王士骏(我的曾祖父)正在福建闽县(今日福州市)任知县。按照王琎日记中的说法,王珽从小聪明绝伦,读书过目不忘,深得王士骏喜爱,1904年北京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招考,王珽顺利通过初复试两关,成为考入京师大学堂的少数黄岩子弟。1911年,王珽被清朝政府授予举人资格(清朝退位前最后一次授举人衔),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北京大学”,王珽是北京大学建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1913年,英国政府迫于舆论的压力(当时美国政府拿出了近一半的庚子赔款作为中国留学生教育基金),也从英国收取的庚子赔款拿出款项,设立了资助中国学生留学英国的奖学金。王珽通过考试,成为了民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批留学英国的庚款公费留学生。王珽从小接受传统文化,饱读诗书,再加上八年译学馆的英语专业学习,是一个标准的能流利掌握说写英语的儒家知识分子。

王珽留学英国后,在伯明翰大学读商科,很快就完成了商科学士的学位。但王珽对于他自己所学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心存抵触,对于当时盛行的唯利是图的功利主义哲学更是嗤之以鼻。王珽留学英国期间,恰逢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王珽毕业后不能马上归国,滞留英国期间,他把大量的时间放在阅读西方人文主义和历史、文学的原著。当年英国国内,大部分成年男子都上了战场,国内经济困难,民众流离失所,许多家庭的各种藏书流落到旧书市场,许多珍贵书籍和世界名著也在低价求售,这成了爱书如命的王珽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省出自己的奖学金,大量选购和收集了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西方名著(父亲就提过王珽带回不少莎士比亚著作)……总而言之,这就是他带回国的几十箱宝贝的来历!民国初期是一个人人自顾不暇的浮躁社会,人们对王珽带回来的这些书籍不屑一顾,不少人在背后嗤笑他的那堆宝贝一文不值。

王珽回国后,于1918年被聘请到北京法政大学任教授,不久因患重病,只得辞职回乡养病,一年后病情有所好转,又被汉口明德大学聘为教授,然而上任不到半年,又再次发病,此后一直在黄岩养病,于1926年英年早逝,只活了40岁。

王珽在英国留学的同窗好友中有许多现代名人,王珽去世时,李四光(曾任地质部部长)、王世杰(曾任民国政府外交部长)、丁西林(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友协会长)、王敬礼(中央研究院首任财务主任、黄岩籍)等都曾发唁电。王珽死后葬在黄岩九峰山王士骏家族的墓园,该地段现属九峰公园范围。2019年秋,在王珽的外孙蔡子绍兄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去拜偈了我的这位伯公之墓。

本文作者 王天骏

2019年黄岩,与王珽的外孙们聚会(左边蔡子绍夫妇、右边袁伦礼夫妇、前面中间蔡灵芝)


王珽去世后,他这几十箱的“万贯家产”到哪里去了呢?这才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的正题。

昨天我的好友钱永红兄来微信问我,是否见过我祖父王琎(又名王季梁)于1930年在上海发行的中国科学社《社友》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得知我没有见过后,他发来了他收集到的王琎在《社友》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的照片。

其中《社友》杂志1932年11月10号的一篇《王珽先生遗书捐赠本社》的报道立刻吸引了我。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王珽先生,本社(中国科学社)社长季梁先生之令兄。曾游学英伦,专研社会科学,博极群书,学问深邃。归国后任教授有年,未几积劳成疾,卒至不起。先生生平于衣食问题,忽不注意,布衣素食怡如也,独于图书册籍,好之綦篤,名贵典籍,必购置之,虽千金无惜也。在英伦时,曾收书籍甚多,皆为可贵之参考册籍。季梁先生恐其散佚而湮没也,特捐赠明復图书馆以供同好。该项书籍中有大英百科全书、万国文学精华录、英国文豪大全、商业百科全书等,共计七百余种。现正从事与目录制片。一俟整理就绪,即可公开阅读。”

中国科学社 社友杂志 1932年11月10日


我过去也曾风闻祖父王琎代兄捐书的故事,但完全没有想到所捐书籍竟有“七百余种”的规模!更没有想到里面竟有当年全中国都少见的《大英百科全书》、《英国文豪大全》和《商业百科全书》等珍稀书籍!祖父王琎代兄捐出的这些书的接受单位明复图书馆,当年是由中国科学社在上海主办的图书馆。五十年代后,明复图书馆几经更名,现在是大名鼎鼎的上海卢湾区图书馆。考虑到上海卢湾区图书馆在文化革命中所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说不定这批王琎代兄捐赠的王珽遗书,还极有可能正静静地躺在卢湾区图书馆书库的某一个角落。

王珽是那个时代一位满腔家国情怀的海外学子,我在《文明梦》一书中,提到过我的这位伯公王珽,写的是1915年日本以《二十一条》逼迫中国政府签字时,在英国留学的王珽写信给正在美国留学的王琎,兄弟二人商量,相约从海外归国,共赴国难的故事。

王珽从来就没有万贯家产,他因长期生病,没有收入,贫困交加,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都是由他的弟弟王琎,每月接济几十块钱生活费直至去世。王珽的子女,在1950年的土地改革中,还够不上划“地主”的资格。

2005年,我在黄岩双桂巷拜访王珽的女儿、我的堂姑王帼英


话说回来,假定王珽一百多年前在英国精心收集、又万里迢迢带回来的那七百多种书籍真的还在,其身价今天肯定已经远不止万贯!谁能说双桂巷王士骏家的三儿子王珽留洋归来的那几十口箱子不是万贯家产呢!

(本文作者系美国匹兹堡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文明梦——记第一批庚款留学生》。)

原文链接: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20-09/11/content_6376572.htm
Comments (1) 
 王珽先生系王启东先生的伯伯

王启东先生在《百年筑梦》一书里这样介绍他的三伯:
王珽(1886-1925)年幼时在私塾中学习中文写作与我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孔孟哲学。1903年获清朝秀才。
1902年-1904年陪伴祖父王吉人充军由福建途经北京到张家口居住一年后反回北京。1904年考入北京京师大学译学馆学习英文。毕业后1907-1913年在京师大学堂学习英国文学及商科。1913年考取英庚款奖学金去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按祖父的指示继续学习商科。191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当年回国。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北京政法大学及武汉明德大学。因为他对西方商科教育的内容鄙视而二所学校皆要求他讲授西方商科教育内容,精神上痛苦而失常,辞职回故乡养病。1925年病逝,享年39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