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材料系潘洪革先生在王启东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21年9月25日于杭州玉泉浙江大学

潘洪革先生





Comments (3) 
 潘洪革先生简介:
潘洪革先生

潘洪革,1968年生。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7年至今任国际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副主编(Editor)。 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14年入选国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浙江省电池新材料与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常务理事和杭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 获2019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 为第五届(2003年)杭州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和浙江省“新世纪人才151工程”。

1990年6月和1993年3月在西安理工大学分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6年7月在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为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 博士论文获2000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毕业后留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担任科研和教学工作。1997年12月特批晋升为副研究员,1999年12月特批晋升为教授。 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包括储氢电极合金、轻金属氮氢化物/轻金属配位氢化物和氨基络合物等高容量新型储氢材料、Ni/MH二次电池、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等新能源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工作以及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

自1995年以来,在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J. Am. Chem. Soc.、Adv. Eng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1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SCI引用9400余次, 论文H因子为50。 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项。

自1997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包括已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国家“973”课题、国家“863”课题、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基金、浙江省科技人才专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来自企业的重大合作项目30余项。



Dr. HonggePan, Full Professor, male, born in January 1968, Ph.D. Editor of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Research fields: Advanced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new technology of nickel-metal hydride (MH/Ni) rechargeable batteries, novel hydrogen storage compounds of light metal hydrides, complex hydrides, etc., cathode and anode materials of lithium-ion batteries of high performance as well as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of permanent magnetic alloys.

原文链接: https://person.zju.edu.cn/0096110
潘洪革教授的小故事 发表于 2000-06-21 光明日报

 “下海”教授无奈辞归“象牙塔” 
http://edu.sina.com.cn 2000/06/21  光明日报 
  以生产特种纸为主业的浙江凯恩集团是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997年开始涉足高科技项目镍氢电池的开发生产,但由于技术不过关,一直未获成功。1998年初,凯恩集团联合他人共同投资600万元成立了杭州凯恩电源电器公司,委托浙江大学新材料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教授潘洪革负责镍氢电池的技术开发。经过半年的努力,企业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工艺问题,实现了批量生产,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外著名厂商纷纷上门订货。可是,就在公司呈现可喜的发展势头,潘洪革按规定可取得可观报酬时,他却向凯恩集团董事长王白浪提交了辞职申请。

  32岁的潘洪革博士毕业不到一年就当副教授,两年后又破格晋升为教授,是浙大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刚参加完国家863计划会议的他对记者说:“我当初去凯恩,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浙大的名誉,为了对得起企业的信任。”据他介绍,浙大是国家镍氢电池科研基地,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一年多来,潘洪革把精力都放在了镍氢电池产业化上。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学校不作为考核内容,而产业化过程中的研究心得又因商业保密不能写成论文公开发表,很难形成学术成果。而这时,浙大系里也开始搞聘任制,“潘洪革不务正业”、“在外面私自捞钱”的风言风语更让潘洪革萌生退意。“从内心讲,我很愿意把电池产业化做下去,而且也很有信心,但再这样下去,会影响到我的学术前途,失去很多好机会,如申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浙江省专项青年基金、国家973计划项目等。非要我在学校还是企业、科研还是推广应用之间做选择不可,我只好选择前者。”

  “虽然我们公司镍氢电池的质量已是一流水平,但离开了潘洪革,产品能否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还是个未知数。”在凯恩集团,王白浪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对潘洪革教授的辞职感到非常意外。公司的产业化能够给他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但没有能力使他成为高级教授、工程院院士。潘教授对镍氢电池的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比其他人更希望早日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但现实却让他面临难堪的选择:要凯恩,还是要浙大?搞产业化,还是搞学术?成为物质的富有者,还是成为精神富翁?我尊重他的选择,但对我国的技术创新机制、政策、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国是国际上镍氢电池基础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研究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产业化程度却远远落后于日本,为什么?从潘教授的辞职一事不难找到原因,那就是缺乏一支产业化科技大军。”王白浪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重学轻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研究所是高尚的,而企业、公司是俗的;教授写论文是高深的,工程师搞应用是浅薄的。科技人员从大学、科研单位到企业叫“下海”,这一个“下”耐人寻味。其次,在这种传统观念下形成的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标准、晋升考核体系等社会激励机制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不一致,比如评定职称主要以论文为依据,重理论成果轻应用成果。一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比一百项鉴定后束之高阁的科研成果更有价值,而且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要投入更多的资金,需要更多的科技人员参与,比实验室阶段更艰苦、难度更大。我们需要创造一种能让他们同时成为精神和物质上的富翁、鱼和熊掌能够兼得的社会机制。

  潘洪革辞职一事已引起了有关人士的关注。我国著名的镍氢电池研究专家、浙大教授王启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镍氢电池在产业化过程中,要面临温度、湿度的变化等许多问题,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继续进行研究。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其实是实验室研究的延伸,它应该是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将从事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工作纳入正常的科研考核。像潘洪革这样在企业搞产业化的教师,得不到与其他教师相同的待遇,这实际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据他介绍,美国的许多高校鼓励教授参与企业的工作,每周给一天的正课时间让教授到企业去工作。日本高校几乎每一位教授都与工厂有各种各样的合作关系。

  杭州商学院副教授盛亚博士认为,为什么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贡献率只有30%左右,而在西方这一比例高达70-80%,原因就在于受观念和制度的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能力低下,技术创新呼唤制度创新。当前首要的任务要在制度上扭转重研究轻转化的倾向,别再让潘洪革这样的科技人员做痛苦的选择了。

  浙大副校长程家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浙大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如职称评定除了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的系列外又增加了以开发转化为主的系列;同时教师也需转变观念,中国知识分子大多认为从事学术研究而晋升的教授才是高层次的,而以技术开发和推广获晋升的教授是低层次的,尤其是开发一旦与经济利益挂钩,就更会被看做不务正业。对潘洪革辞职一事,程家安表示,潘洪革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转化方面都做出了不菲的成绩,学校和院系对他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学校已将他列入校聘岗位的候选人名单。凯恩与学校的合作不是个人的事情,学校仍鼓励他继续去企业工作,学校亦十分希望与凯恩的合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本报记者潘剑凯《浙江经济报》记者方云剑


原文链接:
http://edu.sina.com.cn/edu/2000-06-21/4818.shtml
https://www.gmw.cn/01gmrb/2000-06/21/GB/06%5E18458%5E0%5EGMA3-211.htm

潘洪革教授是王启东先生1993年博士生, 他们一起做过许多课题, 发表过许多文章, 参加过许多学术会议
王启东先生和弟子潘洪革先生一起讨论课题


王启东先生和潘洪革先生一起观察实验结果


王启东先生(左三)和潘洪革先生(右二)一起参加国际会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