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宪聆 著于2020年1月
8月5日爸爸追思会的那天杭城正值酷暑,气温高达36度,学校在放暑假,真没想到来参加追思会的人有那么的多。许多爸爸的学生,亲朋好友从外地专程赶来参加追思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白发苍苍年过九旬的老先生,老朋友,老同事,有的甚至是瞒着家人,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杖来送别爸爸。悼念大厅放满了花圈。爸爸的学生,朋友们从世界各地发来唁电,唁函,有位在国外的学生连夜赶写了回忆记念爸爸的文章传真过来。在此之前的几天,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统战部,省老干部局、省民盟、省科协、浙江大学、材化学院,金属材料所……的许多领导及众多亲朋好友也都纷纷赶到家里悼念爸爸。我想假如爸爸泉下有知,他会感到欣慰的,因为这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肯定。
爸爸毕生投身于祖国的高教事业,呕心沥血,永无止境。
教书育人,以冲天的干劲报效祖国。留美博士毕业回国的第一年,机械系要开设新课,让爸爸在一个学期内同时开设五门新课,爸克服繁重的备科和教学压力,如期顺利的完成任务,受到了领导们的称赞,同事们的尊重和学生们的爱戴。
院系调整,专业一改再改,任劳任怨,以国家的利益了为重,放弃自己所长,从头开始。由于国家的建设需要,1953年爸爸被要求改行,从热能专业转到铸造专业,为浙江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批铸造专业并担任了铸工教研室主任,经过四年的努力,爸和同事们将此专业办得居国内一流水平。1958年在全国大练钢铁运动中,爸又被调到新开办的矿冶系任系副主任,一切又都从零开始,爸爸和同事们边学习,边调研考察,边拟定教学计划,设置教研组,同时做实验以确保所开设课程的可行。二年内专业课程全部如期开设。培养出的学生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为学校发展不辞劳苦。开办新院系,没有参考资料,去图书馆查阅;请国外的亲朋好友们帮忙买;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当时有许多参考资料是俄文版的,不会俄文,就临时学。上课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千方百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高瞻远瞩,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材料系。1978年爸得知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材料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爸爸受到启发,抓住契机,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材料系。爸带领团队查资料看文献了解国际动态,加以实践和创新,研发制造的镁镍基储氢电极合金在国际会议上引起震惊,在研发储氢金属的同时,爸爸还开展了氢能的利用。并积极推动氢能研究在国内的开展,爸所从事的储氢材料研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影响力,爸爸被邀请成为国际氢能学术研讨会指导委员会成员,并获得1998年在杭州主办金属-氢国际论坛,爸爸担任大会主席。爸在材料科学方面培养了6名博士后,40多名的博士生,80多名的碩士生。为了让材料学科在国内普及和发展,爸与他的团队抽时间编写和出版"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浙大的材料系屹今在世界的排名名列前茅。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当得知我国缺乏高速钢,就着手研发铸造高速钢,取得了成功,因此获得了科技发明奖。在研究储氢材料的同时,还开展氢能的利用,试验将氢气加入到柴油,汽油中做辅助燃料,以节约燃料并降低有害排放,此项也获得了省的科技奖。得知国家能源不足,从资料上看到国外有节油减少废气排放的实验报道,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在93岁高龄还坚持由儿子陪伴去实验室做实验。爸爸和他的团队曾获得15项专利、国家发明四等奖一次、浙江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并发表论文480余篇。
增加国际交流,加强和国外院校的联络,发展和建立友好关系,推动浙大和国际接轨。改革开放后,为了更迅速的与国外院校接轨,浙大在1979年派出了第一个赴美访问团,爸也是其中成员之一,爸多方联系在美以前的同学,朋友,安排各项考察项目和日程,考察进行的很成功,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访问了15所大学和三个研究所,了解了美国大学的分类,本科教育的重点,大学该如何开展科研,如何进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应如何组织进行……。此次考察为日后浙大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任副校长期间,爸爸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校的发展。他推动成立浙大硏究生院;建立和完善博,硕士导师的资格评审;申请经费送老师们去国外做访问学者;请国外教授专家来学校讲学;促成了浙大与多首美国大学结为姐妹学校。同时爸还积极推进学校的体育运动,恢复了学校课间操活动,推动了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和蓬勃发展。
推动四校合併,为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名校而不断奋斗。1952年浙大院系调整,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成了一所理工科大学。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成立综合型大学,让学校更具战斗力和竞争力,己被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所赞同。在1979年时爸就曾经提出过四校合併,受到了老校长刘丹的首肯和其他三个学校校长们的赞同,但当时条件不成熟提仪被搁置了。爸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1996年春爸去北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一起去开会的浙江农业大学朱祖祥校长在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又一次提出了四校合併的想法,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重视,四校合併正式起动了。四校合併有利于交叉学科的设立,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提升了浙江大学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积极推动浙江二,三类大学的建立。为了让国家迅速有效的发展,爸爸认为国家除了要有一流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外,也应该有二,三类的大学,培养各种不同的专业人材,以滿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爸爸多次利用去国外开会和访问之际,专门去调研美国,英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并多次与教育部和省领导汇报和交谈,得到认可,推动了杭州高等专科学校和台州社区大学的成立。
爸爸积极参政议政,不负人民的嘱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计献策。在担任省人大副主任期间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始建设,由于受苏联核泄漏的影响,周边百姓反对声很大,爸受令多次赴秦山核电站,监督核电站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核安全法规的实施,并多次请教国内外的专家同学,论证其安全可靠性,并将论证的结果汇报给省里,解除了群众的担忧,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初,有关法律规定高校老师和技术人员是不允许去其它单位兼职的,但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技术人员私下去兼职,被发现后受到处罚。爸爸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立法鼓励,支持去兼职,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这一提议在人大引起了辨论,最终爸爸的观点得到了肯定,为此还修改了相关以法规。被处罚的技术人员得以"平反"。
爸爸心系群众,乐于助人,敢于为百姓反映问题。爸爸对向他反映各种问题的群众,都很重视,每一次都要让反映问题者将反映的情况写成报告,他亲自阅读和写上自己的看法,然后交给有关部门去调查处理,事后还要去打听反映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在爸的帮助下,台州师范学院的校舍问题得以改善、台州绿色环保经济得以开展、台州的中小企业得以进一步的扶植和发展、一些冤假错案得以纠正…。爸爸不仅在任职期间乐于帮助人,在退休后,甚至在重病住院期间,仍不停的接待来找他反映各种问题的群众,我曾多次劝爸爸,保重身体要紧,不要再多管"闲事"了,但爸说:"这是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怎能䄂手旁观"。
爸爸的一生淡薄名利,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振兴祖国,如何能科学强国,如何将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民盟中央曾请爸爸去担任领导,爸爸谢绝了。省里也多次请爸爸去担任专职领导,爸爸也谢绝了。爸爸说我还是愿意留在教育科研第一线,这里可以更好地发挥我的专长,可以更多更快的培养优秀学生,尽快为国家增加科技实力。1990年全国评审学部委员,爸爸己近七十了,我们都知道这是爸爸最后一次能冲刺学部委员的机会了,可学校能上报的名额有限,爸爸知道后说"让年轻的同志上吧,他们对祖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后我们都为爸爸感到惋惜,爸反过来劝我们"名利均身外之物,不要放在心里。"
爸爸,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你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你对学校的热爱,你的奉献和贡献,你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我相信你的弟子们不会忘记、材料系的师生们不会忘记、浙大人不会忘记、浙江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
8月5日爸爸追思会的那天杭城正值酷暑,气温高达36度,学校在放暑假,真没想到来参加追思会的人有那么的多。许多爸爸的学生,亲朋好友从外地专程赶来参加追思活动,最让我感动的是许多白发苍苍年过九旬的老先生,老朋友,老同事,有的甚至是瞒着家人,颤颤巍巍的拄着拐杖来送别爸爸。悼念大厅放满了花圈。爸爸的学生,朋友们从世界各地发来唁电,唁函,有位在国外的学生连夜赶写了回忆记念爸爸的文章传真过来。在此之前的几天,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省统战部,省老干部局、省民盟、省科协、浙江大学、材化学院,金属材料所……的许多领导及众多亲朋好友也都纷纷赶到家里悼念爸爸。我想假如爸爸泉下有知,他会感到欣慰的,因为这是对他一生最大的肯定。
爸爸毕生投身于祖国的高教事业,呕心沥血,永无止境。
教书育人,以冲天的干劲报效祖国。留美博士毕业回国的第一年,机械系要开设新课,让爸爸在一个学期内同时开设五门新课,爸克服繁重的备科和教学压力,如期顺利的完成任务,受到了领导们的称赞,同事们的尊重和学生们的爱戴。
院系调整,专业一改再改,任劳任怨,以国家的利益了为重,放弃自己所长,从头开始。由于国家的建设需要,1953年爸爸被要求改行,从热能专业转到铸造专业,为浙江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批铸造专业并担任了铸工教研室主任,经过四年的努力,爸和同事们将此专业办得居国内一流水平。1958年在全国大练钢铁运动中,爸又被调到新开办的矿冶系任系副主任,一切又都从零开始,爸爸和同事们边学习,边调研考察,边拟定教学计划,设置教研组,同时做实验以确保所开设课程的可行。二年内专业课程全部如期开设。培养出的学生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
为学校发展不辞劳苦。开办新院系,没有参考资料,去图书馆查阅;请国外的亲朋好友们帮忙买;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当时有许多参考资料是俄文版的,不会俄文,就临时学。上课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千方百计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高瞻远瞩,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材料系。1978年爸得知美国许多高校建立了材料系,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爸爸受到启发,抓住契机,在学校的支持下,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材料系。爸带领团队查资料看文献了解国际动态,加以实践和创新,研发制造的镁镍基储氢电极合金在国际会议上引起震惊,在研发储氢金属的同时,爸爸还开展了氢能的利用。并积极推动氢能研究在国内的开展,爸所从事的储氢材料研究,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影响力,爸爸被邀请成为国际氢能学术研讨会指导委员会成员,并获得1998年在杭州主办金属-氢国际论坛,爸爸担任大会主席。爸在材料科学方面培养了6名博士后,40多名的博士生,80多名的碩士生。为了让材料学科在国内普及和发展,爸与他的团队抽时间编写和出版"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浙大的材料系屹今在世界的排名名列前茅。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当得知我国缺乏高速钢,就着手研发铸造高速钢,取得了成功,因此获得了科技发明奖。在研究储氢材料的同时,还开展氢能的利用,试验将氢气加入到柴油,汽油中做辅助燃料,以节约燃料并降低有害排放,此项也获得了省的科技奖。得知国家能源不足,从资料上看到国外有节油减少废气排放的实验报道,为了掌握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在93岁高龄还坚持由儿子陪伴去实验室做实验。爸爸和他的团队曾获得15项专利、国家发明四等奖一次、浙江省科技发明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两次,并发表论文480余篇。
增加国际交流,加强和国外院校的联络,发展和建立友好关系,推动浙大和国际接轨。改革开放后,为了更迅速的与国外院校接轨,浙大在1979年派出了第一个赴美访问团,爸也是其中成员之一,爸多方联系在美以前的同学,朋友,安排各项考察项目和日程,考察进行的很成功,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访问了15所大学和三个研究所,了解了美国大学的分类,本科教育的重点,大学该如何开展科研,如何进行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跨学科的研究与教育应如何组织进行……。此次考察为日后浙大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任副校长期间,爸爸不遗余力地推动学校的发展。他推动成立浙大硏究生院;建立和完善博,硕士导师的资格评审;申请经费送老师们去国外做访问学者;请国外教授专家来学校讲学;促成了浙大与多首美国大学结为姐妹学校。同时爸还积极推进学校的体育运动,恢复了学校课间操活动,推动了学校网球运动的开展和蓬勃发展。
推动四校合併,为将浙大办成世界一流名校而不断奋斗。1952年浙大院系调整,从一所综合性大学转变成了一所理工科大学。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发展,成立综合型大学,让学校更具战斗力和竞争力,己被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所赞同。在1979年时爸就曾经提出过四校合併,受到了老校长刘丹的首肯和其他三个学校校长们的赞同,但当时条件不成熟提仪被搁置了。爸一直将此事放在心上,1996年春爸去北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与一起去开会的浙江农业大学朱祖祥校长在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又一次提出了四校合併的想法,受到了李岚清副总理的重视,四校合併正式起动了。四校合併有利于交叉学科的设立,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也进一步提升了浙江大学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积极推动浙江二,三类大学的建立。为了让国家迅速有效的发展,爸爸认为国家除了要有一流的教育研究型大学外,也应该有二,三类的大学,培养各种不同的专业人材,以滿足企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为此爸爸多次利用去国外开会和访问之际,专门去调研美国,英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并多次与教育部和省领导汇报和交谈,得到认可,推动了杭州高等专科学校和台州社区大学的成立。
爸爸积极参政议政,不负人民的嘱托,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献计献策。在担任省人大副主任期间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始建设,由于受苏联核泄漏的影响,周边百姓反对声很大,爸受令多次赴秦山核电站,监督核电站设计与建设过程中核安全法规的实施,并多次请教国内外的专家同学,论证其安全可靠性,并将论证的结果汇报给省里,解除了群众的担忧,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改革开放初,有关法律规定高校老师和技术人员是不允许去其它单位兼职的,但中小企业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在技术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技术人员私下去兼职,被发现后受到处罚。爸爸在人大会议上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应该立法鼓励,支持去兼职,这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这一提议在人大引起了辨论,最终爸爸的观点得到了肯定,为此还修改了相关以法规。被处罚的技术人员得以"平反"。
爸爸心系群众,乐于助人,敢于为百姓反映问题。爸爸对向他反映各种问题的群众,都很重视,每一次都要让反映问题者将反映的情况写成报告,他亲自阅读和写上自己的看法,然后交给有关部门去调查处理,事后还要去打听反映的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在爸的帮助下,台州师范学院的校舍问题得以改善、台州绿色环保经济得以开展、台州的中小企业得以进一步的扶植和发展、一些冤假错案得以纠正…。爸爸不仅在任职期间乐于帮助人,在退休后,甚至在重病住院期间,仍不停的接待来找他反映各种问题的群众,我曾多次劝爸爸,保重身体要紧,不要再多管"闲事"了,但爸说:"这是人民对我的信任,我怎能䄂手旁观"。
爸爸的一生淡薄名利,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振兴祖国,如何能科学强国,如何将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如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生。民盟中央曾请爸爸去担任领导,爸爸谢绝了。省里也多次请爸爸去担任专职领导,爸爸也谢绝了。爸爸说我还是愿意留在教育科研第一线,这里可以更好地发挥我的专长,可以更多更快的培养优秀学生,尽快为国家增加科技实力。1990年全国评审学部委员,爸爸己近七十了,我们都知道这是爸爸最后一次能冲刺学部委员的机会了,可学校能上报的名额有限,爸爸知道后说"让年轻的同志上吧,他们对祖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事后我们都为爸爸感到惋惜,爸反过来劝我们"名利均身外之物,不要放在心里。"
爸爸,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你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你对学校的热爱,你的奉献和贡献,你所做的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我相信你的弟子们不会忘记、材料系的师生们不会忘记、浙大人不会忘记、浙江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