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极目神州话沧桑 Posted by Y Wang04/04/2021
极目神州话沧桑

作者:陈宜张   2012-11-30

—— 陈宜张先生读”王启东教授回忆录”有感

     读王启东先生的回忆录《回首关山思万千》,读其书如见其人,书展现了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读其书如见母校浙江大学,书展现了一个与王启东先生有密切联系的大学的变迁和发展;读其书如见半个多世纪来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的欢乐与伤痛。王先生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我1946年考进浙江大学机械系,不过读了一年以后转读医学院,1952年毕业。王先生是我的前辈。虽然我只读了一年的机械系,但王先生在文中所提到的不少问题,我都有一点耳闻,因此读来倍感亲切。读后掩卷深思,得益良多,感慨良多。

培养学生 严字当头
     培养学生首先表现为认真的教学工作。我所体会到的一点,浙江大学工学院的教学做得非常认真,我在机械系念一年级时,数、理、化基础理论课的要求非常严格;工学院的一些实验课,如金工、机械画等,也都非常认真,有严格的训练。
     浙江大学十分关心入学学生的水平,我们1946年考入浙江大学工学院时,入学考试的选拔就颇为严格,录取比例大致在10-20:1之间;但入学以后,浙大还要进行甄别考试。所以浙大学生的素质都还不错。严格的训练和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王启东先生无疑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以我们这一届浙江大学工学院毕业生看也是如此,很多同学都很出色,他们后来都是我国工业战线的骨干。
     这种培养学生成才,关心学生素质的迫切心情,在竺可桢日记(1984年,人民出版社)中随处可见,日记中还提到了王启东先生。

延揽人才 海纳百川
      浙江大学聘请教授的原则是海纳百川,用人度量宽厚。王启东先生回忆录中谈到,他那时候的系主任是程孝刚先生,程先生曾是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但竺校长请他到浙大来当机械系主任。我读书的时候,中间有一度机械系主任是张德庆先生,张先生也是交通大学机械系教授,在解放后的上海他曾有一项很著名的创造。当时国际上封锁新中国,汽车用的汽油极其紧缺,张先生把汽车改为用烧木碳来发动,所以有段时间上海的公共汽车都附加了一个烧木碳的设备,为新解放的上海解决了难题。同样的情形在浙大理学院也有,有一段时间理学院聘请吴有训先生来物理系任教,要知道,吴先生当时是南京中央大学的校长,是怎么样的客观条件和契机,能够把吴先生请来,我不很清楚,但反正他确实来了。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到,浙大就是求贤若渴,海纳百川,浙大是用人的学术与学识,招揽有识之士。

教授治校 作用重要
     一个大学的发展,应该如何发挥教授的作用,这在王启东先生的回忆录里有深刻的体现,王先生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要实行教授治校。这一点,在竺可桢先生治理浙大工作中,有非常深刻的体现,竺先生非常重视浙大教授会,在竺可桢日记中可以反复地看到他重视教授会,重视教授们意见对于浙江大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许多重要事情都要在教授会上通过,教授会的意见对行政有很强的影响与约束力。对这件事,我自己也有一点体会,我在浙大二年级读生物学课的时候,有一位生物系助教向我谈起,他的提升讲师未能成功,是因为系里有一位教授不投他的票。姑不论这位助教是否应该提升,也不论这位教授是否应该投赞成票,但这里反映了一点,那就是,教授在学术问题上是有发言权的。
     我认为,总体上说,这种思想在解放后我们的大学里面是贯彻得不够好的。这也许是我们大学所以不能够办得很好的原因之一。   

教授(学者)的建树和大学校长的作用
     从王启东先生推动我国首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成立这件事,我看到了王启东先生,他作为一位学者,对我国科学事业的贡献。王先生对于发展浙江大学乃至全国的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推动是一位教授(学者)科学建树的典范。
     他忧虑热加工专业的前途,他认为浙江大学材料类专业的发展应当向研制高新材料的方向迈进。为此,他深思熟虑浙江大学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可行性;他做了详细的书面规划,具体阐述了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理由,以及浙大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来建新系的设想,等等。
     从这里我们看到,大学教授一定要深思熟虑地考虑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发展,以及国际的现状,这一点在王启东先生来组建和发展浙江大学材料科学这个事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验。
     书面材料呈送给了当时的浙大党委书记刘丹,刘丹书记认真听了他的汇报。刘丹对恢复浙江大学为综合性、科学研究型大学,往世界一流大学的方向前进一直很感兴趣。
     刘丹书记告诉王启东先生,应当有雄心壮志使浙大迅速恢复成过去的综合性大学并向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刘丹很快就将王启东先生提到的一些相关院、系专业的老师召集起来,将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的设想告诉了大家,组织大家讨论,共同研讨浙江大学应该不应该和能不能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以及如何组建为好等问题。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发展的另外一面,那就是大学领导,大学校长的作用;一个专家的建议如何变成一个实际的运作,这与学校领导的推动是有很大关系的。

怀念王琎、王曰玮和德梦鉄先生
     王启东先生家史的叙述中也有很多引起我动情之处,王琎、王曰玮和德梦鉄三位先生的名字我都熟悉。
读了王启东先生的书,我才知道王曰玮先生是他的叔父,而我在浙大的普通生物学是王曰玮先生教的,他那清癯的身影,清晰的讲课声调,明确的逻辑叙述,至今犹历历在目。
     我以前知道担任浙大理学院院长的王琎(季梁)先生是一位化学家。我仅有的一次记忆是王季梁先生陪同国民党的教育部长朱家骅与浙大学生见面。那可能是1948年秋天,朱家骅来浙大视察,当时正是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的高潮,我们这些公费生吃的米都是发霉的,饭桌上的菜是没有油的。朱家骅来时,学生在他的小轿车上贴条子:请朱部长到学生餐厅就餐,为他“洗尘。”当时竺校长在国外考察,代理校长是理学院的王琎(季梁)先生。他陪同朱家骅在学校健身房与学生见面。那次我去了,朱家骅上台时,学生“嘘”声大作,大概持续五分钟以上,作为一个大学生,我受到异常激烈的激动,浙大给了我民主自由的深刻教育。
     王琎先生是化学界的老前辈,曾任中国化学学会会长,中国科学社社长。只是到了几年前在上海参加庆祝中国科学社成立100周年的会上,我才知道王启东先生是王琎先生的儿子。庆祝会在上海召开,王启东先生从杭州来上海开会,我也被邀请参加,我们互致问候。这又使我回想当时浙大理学院,整个浙大生动蓬勃的的学术气氛和活动。
     王启东先生的继母德梦鉄先生,她是浙大的德文教授。我有几位老同学的德文都是她教的,如化学系的吴季兰,医学院的徐仁宝等。去年,我把保存在我手中的一本油印本,由德梦鉄先生编的德文讲义赠送给浙大档案馆。这使我回想起当年这位女教授,她在浙江大学校园里面匆忙走过,向教室走去的身影。
     看了王启东先生的回忆录,知道他俩已在文化大革命中去世,他们死于非命,尤其是王琎先生,他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被一个暴徒打击致死的。他们的死,令人感叹,令人唏嘘。   

感悟与期望
王启东先生的“感悟与期望”,非常实际,非常有感情,而且有气魄,有风度。王启东先生写道:
“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可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最愉快的事。”
“亲眼看到中国共产党怎样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到更高级更完善的境界,成为众多国家愿意学习效仿的政治模式,引领全世界走向大同或共产主义社会。”
“浙江大学上升为世界一流大学。”
“再欣赏几部世界名著与传记,也能够亲自照料记忆力迅速衰退的妻子,以回报她为我及家庭奉献了六十五载。”


本文原载《浙江大学报》2012-11-30
http://www.acv.zju.edu.cn/historyzju/page.html?$$$originPortlet=listtopic:xg:mainCenter:listtopic.view&menuid=M040_2&topictype=zm&xg-mainCenter-viewtopic-topicid=T466b279GG467

 陈宜张,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5%AE%9C%E5%BC%A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