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我们家族群里流传着一篇关于我们妈妈张苏澄家前辈的传说, 把它放在这里做一留念。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名单,黄岩区有2处历史文化街区上榜,其中之一就是司厅巷历史文化街区。司厅巷地处闹市,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其中住在司厅巷东口张濬和二子张仲丹、三子张季庸,“一门三知县”的故事传为美谈,至今被人提起。
山东栖霞县知县张濬
张濬,家谱名问明,字子远,出生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四月,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去世,享寿80岁,从祀九峰乡贤祠。张濬先后担任九峰、清献、宁海缑城书院山长(校长),祖籍黄岩南城土屿,居住黄岩东城四厅巷东口2号张宅,从司厅巷直到道义巷(青年路),位于原黄岩新华书店至原黄岩饭店。
张濬从小喜欢阅读经史,在路桥龙头王村徐湘泉家当私塾老师。徐公富而好学,藏书万卷,张濬阅读了大量的古籍,知识更加渊博。徐公很欣赏他,将家中的小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并将家中的20亩良田作为嫁妆,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才安心做学问。后来,有幸得到学使徐存义的眷顾,远赴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肄业后跟从德清俞曲园(俞樾)游学,深得真传,功力渐长。直到后来,张濬和王棻并称“浙东经师”,传为佳话。
张濬19岁时为庠生,戊辰年(1868)为廪膳生,乙酉年(1885)以优贡身份参加朝廷考试,以成绩一等选作知县分发山东。其间,校勘丛书很多,修正《戚继光年谱》6卷,在山东刊发。期间,他针对时弊提出建议交给巡抚李秉衡,直到就任山东栖霞县知县。
在任期间,他扬长避短,以经学推动当地行政事务管理。他重视发挥教化作用,减少刑罚。如对已多次诉讼没有处理结果的案件,经他劝导后,上诉者心存惭愧感到内疚,主动息讼。在任一年多时间内,因为监狱内没有囚犯而长了青草。任期满后离任,当地父老走出长街前来送行,有当地百姓甚至脱掉去他的靴子留作纪念。
他担任郓城盐厘期间,正逢黄河决堤,千里汪洋一片。他带头献出俸禄,全额赈灾,购买衣物粮食施舍给灾民。从而以一带百,救活了许多难民。后来,由于时事变化,国外势力不断干预国事,张子远感叹“张翰莼鲈秋风起矣!不可久负故园松菊。且吾党狂简,曷归乎?”从此,挂冠故里,再也不复出任职。
张濬59九岁时回到黄岩,重新担任九峰书院山长,教授子弟,其间编写《九峰名山阁书目》。九峰书院的兴废,对黄岩文化振兴起到关键作用。他主讲书院期间,律身诲人,以德服人,倡导开明学风,春风化雨般为后辈教学达数十年。虽然世事变化,九峰书院屡有变迁,但连续担任山长岿然不动,冠绝浙东。
清代自从张濬和王棻、王咏霓三位先生先后主讲九峰书院后,黄岩学子争相砥砺学习,门下出了众多名儒达士,如喻长霖、陈瑞畴、王舟瑶、黄方庆、管世骏等。也有许多弟子身登仕途,如江若幹、朱谦、朱劼成、许元颖等名士。他们讲求秦汉文章,精研钟王之法,提倡朱程之学,迥异流俗,相互切磋,相互敦勉。
张濬晚年在主讲九峰书院闲暇之余,经常和两位白发满头的弟弟一起游憩林泉为乐,晚景悠游怡然。长子伯梅、次子仲丹、季子季庸都是清庠生,人称“河东三凤”。张伯梅,任会稽道署科员,娶妻砚池进士林丙修长女。张仲丹,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张季庸,优级师范及日本法科大学毕业,民国十一年(1922)署江苏江阴县知事。长女嫁给坦田廪生陈祖荫,次女嫁给爱徒朱劼成,其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署广西提法司提法使。有孙子9人,孙女12人。
张濬一生著书立说,曾在柔桥著书数百卷,认为太多为累赘,没有刊印而被众弟子争相珍藏,以至散佚民间各地。他去世后留有《戚继光年谱》《宁海县志》,还有张季庸整理刊印珍贵的《熔经室集》四卷,存在黄岩区博物馆。在光绪二年(1876)七修《台州黄岩土屿张氏宗谱》时,张子远担任宗谱的校正之职,收集资料和历史记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浙江云和县知事张仲丹
张宗华,字仲丹,以字行世,张濬仲子。他宣统二年(1910),由附生署广西高等检察厅主簿。宣统三年(1911),升署广西高等检察厅检察官,民国二年(1913)从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别科毕业,署浙江丽水地方法院检察官三年。后来历任安徽第四区烟酒专卖局局长、浙江武康县统计局局长。
张仲丹曾荣获大总统颁发的七等嘉禾勋章,应三届县知事考试及格,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主政云和期间,国内军阀混战,战事频繁。军阀军队两次过境云和县,由于他事先筹划,并极力周全,致使云和县未伤一卒,未折一木。
当时各县由于军阀大兵过境,用去招待费三五万不等,但云和县由于他及早统筹安排,没有出现浪费现象,统计的招待费只有六七千元左右。福建闽军过境,向各县提款好几万,唯有张仲丹婉言谢绝。但他积极支持革命军队,竭力筹措款项,云和县虽然贫瘠,竟然奉上10500元巨款。云和县地理位置偏僻,新学理念灌输比较迟,经常集中当地青年,为他们讲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通过举例说明深入浅出,弘扬革命精神。
张仲丹主政云和县一年多时间的善政事例,不胜枚举。首先,建造了白水堤,至今仍令百姓称道。云和县位于箬溪白水下游,由于水灾频繁,良田多次受淹。如果遇到山洪暴发,那城内的老百姓就会成为鱼鳖,境况堪忧。历任主政的父母官都想筑堤,解决心腹大患,可是终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搁了下来。张仲丹毅然募集款项,兴筑白水堤,从前一年的正月开始动工,到腊月的时候竣工。白水堤底部宽二丈,堤面宽一丈,长六七百丈,整条河堤全部用石头筑成,石料坚固。云和县城得到了保障,良田不再受淹,功在千秋,泽及万代,得到了四方民众的交相称颂。
其次,张仲丹还破冰式创办云和图书馆,当时的云和教育缺少自我改革精神,尤其是社会教育更加缺乏人才振臂高呼去提倡。他认为灌输民众的知识、开启民众的智慧,必须首先高度重视社会教育。随即从商议会中存下来的款项,创办了云和图书馆,修葺了馆舍房屋六七楹,购买了新旧书籍 2000 余种,从3月间开办,到11月开始阅读、出台管理外借的方法,仿照欧洲当时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从此之后来图书馆学习的人们与日俱增,耳目为之一新。
再次,张仲丹还创设云和林区。云和县林业资源丰富,但缺少保护和管理,张仲丹认为当地百姓靠山吃山,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到民众的生计。于是,将全县划分为“八大林区”。成立董事会,劝导种植置林,并且成立了森林警卫,防止盗窃焚烧树木。还开设了苗圃,培养树秧,用来及时补绿。一年之间,成绩斐然。
另外,张仲丹还创办了云和县公米局和民食保安局。云和县山多地少,经常缺粮,贫民闹饥荒习以为常,前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他预先筹集公款,委任乡绅到乐清、松阳采办稻谷粮食,用常价采购回来。到了六七月间,由于先水后旱,秋收的粮食大大减少,又召集富裕殷实的人家成立民食保安局,一年以来没有闹过饥荒。
张仲丹还体恤百姓,谨慎处理监狱诉讼。云和县以前羁押的囚犯向来动则三四十人,他主政期间,对于一些重要案件无不亲自审讯,案件从无积压,监狱管理正常开展,并且从没有滥捕一人。所以一年以来,监狱和看守所两个地方的犯人,少的时候只有六七人,多的时候也无非十三四人。直到离任这一年,云和全县境内一半地方没有命案、盗窃案件发生,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是他慎重防范,率先示范,感化民众的成效体现,人们纷纷仿效这些善举。
除此以外,他还整顿小学补助费,从而让教育的精神奋发。捉拿赌博的花会师,从而让押花会的陋习绝迹。他还解决民生问题,如募捐款项,抚恤受灾民众,建设桥梁道路。并且敬重当地乡贤,时而馈赠酒肉。这些都有据可查,并非信口开河。
贤惠的县令自古难求,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更为难得。但是,拗不过时世的捉弄,当局以啼笑皆非的理由,让张仲丹不幸解职归田。当地民众深感惋惜,相互联络,奔走相告,争相挽留,许多人为他离任痛哭流涕。云和县乡贤徐鸣等还联合呈文上报省政府,希望能够安排张仲丹继续留任,继续造福一方。
张仲丹不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热心桑梓,关心当地公益事业。 民国二十年(1931),他的弟弟张季庸《黄岩土屿张氏宗谱》重修谱序中,张季庸提到了二哥张仲丹:“余久之宦迹他乡,有志未逮,尔幸居多暇,偕兄仲丹、剑吾、鸣皋、鉴蓉,聚族之父老昆弟而议之,并愿出资以为之倡,群韪余兄弟言,设局开办,并推举贤能分任其事。于是仲丹、鉴蓉、楚林掌会计……余亦忝主任之责……”。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国庆节期间,椒江收藏学会有一副从司厅巷收购去的红绢(宽91.5厘米,长67.5厘米),上面有1944年庆祝许蟠云母亲八十二生辰时黄岩26位耆彦的题名。画面上方及左右装饰墨梅,下款林求仁,绢首还有小序。这26位耆彦中,有24位是黄岩名乡贤,其中就有张仲丹。
江苏江阴县知事张季庸
张濬季子张若松,名宗峄,字季庸,以字行。生于光绪戊子年(1888),于1949年7月去世。张季庸娶妻柯心斋小女儿柯氏,共有子女10人。长子张君毅,“君毅中学”即以他命名。次子张亨、三子张永锡、四子张广建、幼子张柏青。长女张佩玉、次女张兰芬、三女张雅云、四女张苏澄、幼女张春申。他从小聪颖好学,“自幼日待镕经公(张濬)左右,习闻经史百家微言奥旨,辄能上下古今议论,故公甚爱之”。18岁开始进入浙江优级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
张季庸宣统三年(1911)在清献中学堂执教,1912年7月至12月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同年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在黄岩中学校史上,张季庸一家上下值得称道,可以说一家三代为黄岩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季庸的父亲张濬曾经担任清献书院山长,他的长女张佩玉嫁给金清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文(吴孟文)。1947年8月至1949年7月期间,吴文曾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至今留有张佩玉为丈夫编印的《吴文诗文集》存世。
张季庸曾在清末《公管浚河案》中,慷慨陈述委羽山下三余闸权益,指陈利弊,官河水利才得到疏浚。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汇集黄岩有志之士创办城防,黄城得到保护,被选为县议员,其间业绩贡献很大。在张濬71岁高龄之际,得了肠痹病连续好几个月医治没有效果,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他日夜想办法为父治疗,有一天自创润肠方法,“以指细剔硬者,灌胆汁,病竟豁然”。父亲转危为安,他才安心出国深造。
他1913年留学日本,后毕业于日本大学政治科。1915年参加四届县知事考试,取列甲等,分发江苏。1922年署江苏江阴县知事,历任江苏闵行税所长、上新河兼镇江木厘局长、下关税所长、津浦南段货捐局长、南北和平会议参议厅参议省公署及财政厅咨议等差,总统徐世昌特给五等嘉禾章,并由江苏省省长王瑚特保简任职。
在任职江阴县知事期间,由于江阴地处长江要塞,卧虎藏龙,难以治理。他清慎勤勉,亲自处理政务,刑明法度,让各方豪强心悦诚服。黄山要塞驻兵侵害百姓利益,他出面交涉,周全百姓利益。当时北关在河两岸集市,交通不便,他建造“普惠桥”通行两岸,方便集市。长江有夹江叫南夹,面积达数千公顷,在江潮淤塞的时候,被当地百姓争相围垦,作为私田,与大自然争地,酿成水灾。他出台规定,严禁开垦,将当时假公济私的“福利公司”封闭,严厉处罚,让沿江的百姓感恩戴德。
这时,刚好战事频繁,过境的军阀士兵有七八万,沿途敲诈索取并扰民。并且强拉壮丁入伍,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开始兼任当地军法官,亲自坐镇北关20个昼夜。虽然为过往军队提供粮草经费,但与卢姓悍将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一致,仅供钱粮,谢绝抓壮丁服役,终于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张季庸厌倦战乱,于是挂冠故里,年仅31岁。回到家乡黄岩后,他一开始不问世事,修葺宗祠,奖励张姓氏族优秀子弟学习。1920年,黄岩出现饥荒,他首先异地采购稻米数千石平粜给当地民众。1921年,又购买粮食300担,为土屿贫乏家庭赈灾,同时恢复西江上游的下浦坝。土屿各村村民感激不已,民众代表60人公献“惠我田畴”匾额歌颂他,现存《惠我田畴》序文。
另外,他还组织民众打击奸商,平息东南乡抢盐事件,避免了当地民众一场战事,并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君毅中学黄岩分校,出任校董。1930年,张季庸拿出家里的巨资和兄长张仲丹一起,邀请张氏家族中的德高望重人士,重修《台州黄岩张氏家谱》29卷31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季庸居住在寺后巷“庸庐”,寓所以字命名,也是自谦之语。庸庐位于现橘都大酒店,现在只留下司厅巷内的一处后门了。从张季庸的孙子张文旰发来的旧照看,建筑相当精美,位于寺后巷的灰雕台门恢弘大气,庸庐内西侧的月楼造型别致,与旁边不远处的古樟相映成趣。土改时政府曾将他们全家都改到了司厅巷2号旧居,庸庐后来成了黄岩县人武部驻地。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名单,黄岩区有2处历史文化街区上榜,其中之一就是司厅巷历史文化街区。司厅巷地处闹市,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其中住在司厅巷东口张濬和二子张仲丹、三子张季庸,“一门三知县”的故事传为美谈,至今被人提起。
山东栖霞县知县张濬
张濬,家谱名问明,字子远,出生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四月,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去世,享寿80岁,从祀九峰乡贤祠。张濬先后担任九峰、清献、宁海缑城书院山长(校长),祖籍黄岩南城土屿,居住黄岩东城四厅巷东口2号张宅,从司厅巷直到道义巷(青年路),位于原黄岩新华书店至原黄岩饭店。
张濬从小喜欢阅读经史,在路桥龙头王村徐湘泉家当私塾老师。徐公富而好学,藏书万卷,张濬阅读了大量的古籍,知识更加渊博。徐公很欣赏他,将家中的小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并将家中的20亩良田作为嫁妆,有了稳定的家庭收入,才安心做学问。后来,有幸得到学使徐存义的眷顾,远赴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肄业后跟从德清俞曲园(俞樾)游学,深得真传,功力渐长。直到后来,张濬和王棻并称“浙东经师”,传为佳话。
张濬19岁时为庠生,戊辰年(1868)为廪膳生,乙酉年(1885)以优贡身份参加朝廷考试,以成绩一等选作知县分发山东。其间,校勘丛书很多,修正《戚继光年谱》6卷,在山东刊发。期间,他针对时弊提出建议交给巡抚李秉衡,直到就任山东栖霞县知县。
在任期间,他扬长避短,以经学推动当地行政事务管理。他重视发挥教化作用,减少刑罚。如对已多次诉讼没有处理结果的案件,经他劝导后,上诉者心存惭愧感到内疚,主动息讼。在任一年多时间内,因为监狱内没有囚犯而长了青草。任期满后离任,当地父老走出长街前来送行,有当地百姓甚至脱掉去他的靴子留作纪念。
他担任郓城盐厘期间,正逢黄河决堤,千里汪洋一片。他带头献出俸禄,全额赈灾,购买衣物粮食施舍给灾民。从而以一带百,救活了许多难民。后来,由于时事变化,国外势力不断干预国事,张子远感叹“张翰莼鲈秋风起矣!不可久负故园松菊。且吾党狂简,曷归乎?”从此,挂冠故里,再也不复出任职。
张濬59九岁时回到黄岩,重新担任九峰书院山长,教授子弟,其间编写《九峰名山阁书目》。九峰书院的兴废,对黄岩文化振兴起到关键作用。他主讲书院期间,律身诲人,以德服人,倡导开明学风,春风化雨般为后辈教学达数十年。虽然世事变化,九峰书院屡有变迁,但连续担任山长岿然不动,冠绝浙东。
清代自从张濬和王棻、王咏霓三位先生先后主讲九峰书院后,黄岩学子争相砥砺学习,门下出了众多名儒达士,如喻长霖、陈瑞畴、王舟瑶、黄方庆、管世骏等。也有许多弟子身登仕途,如江若幹、朱谦、朱劼成、许元颖等名士。他们讲求秦汉文章,精研钟王之法,提倡朱程之学,迥异流俗,相互切磋,相互敦勉。
张濬晚年在主讲九峰书院闲暇之余,经常和两位白发满头的弟弟一起游憩林泉为乐,晚景悠游怡然。长子伯梅、次子仲丹、季子季庸都是清庠生,人称“河东三凤”。张伯梅,任会稽道署科员,娶妻砚池进士林丙修长女。张仲丹,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张季庸,优级师范及日本法科大学毕业,民国十一年(1922)署江苏江阴县知事。长女嫁给坦田廪生陈祖荫,次女嫁给爱徒朱劼成,其为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署广西提法司提法使。有孙子9人,孙女12人。
张濬一生著书立说,曾在柔桥著书数百卷,认为太多为累赘,没有刊印而被众弟子争相珍藏,以至散佚民间各地。他去世后留有《戚继光年谱》《宁海县志》,还有张季庸整理刊印珍贵的《熔经室集》四卷,存在黄岩区博物馆。在光绪二年(1876)七修《台州黄岩土屿张氏宗谱》时,张子远担任宗谱的校正之职,收集资料和历史记载,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浙江云和县知事张仲丹
张宗华,字仲丹,以字行世,张濬仲子。他宣统二年(1910),由附生署广西高等检察厅主簿。宣统三年(1911),升署广西高等检察厅检察官,民国二年(1913)从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别科毕业,署浙江丽水地方法院检察官三年。后来历任安徽第四区烟酒专卖局局长、浙江武康县统计局局长。
张仲丹曾荣获大总统颁发的七等嘉禾勋章,应三届县知事考试及格,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主政云和期间,国内军阀混战,战事频繁。军阀军队两次过境云和县,由于他事先筹划,并极力周全,致使云和县未伤一卒,未折一木。
当时各县由于军阀大兵过境,用去招待费三五万不等,但云和县由于他及早统筹安排,没有出现浪费现象,统计的招待费只有六七千元左右。福建闽军过境,向各县提款好几万,唯有张仲丹婉言谢绝。但他积极支持革命军队,竭力筹措款项,云和县虽然贫瘠,竟然奉上10500元巨款。云和县地理位置偏僻,新学理念灌输比较迟,经常集中当地青年,为他们讲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通过举例说明深入浅出,弘扬革命精神。
张仲丹主政云和县一年多时间的善政事例,不胜枚举。首先,建造了白水堤,至今仍令百姓称道。云和县位于箬溪白水下游,由于水灾频繁,良田多次受淹。如果遇到山洪暴发,那城内的老百姓就会成为鱼鳖,境况堪忧。历任主政的父母官都想筑堤,解决心腹大患,可是终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搁了下来。张仲丹毅然募集款项,兴筑白水堤,从前一年的正月开始动工,到腊月的时候竣工。白水堤底部宽二丈,堤面宽一丈,长六七百丈,整条河堤全部用石头筑成,石料坚固。云和县城得到了保障,良田不再受淹,功在千秋,泽及万代,得到了四方民众的交相称颂。
其次,张仲丹还破冰式创办云和图书馆,当时的云和教育缺少自我改革精神,尤其是社会教育更加缺乏人才振臂高呼去提倡。他认为灌输民众的知识、开启民众的智慧,必须首先高度重视社会教育。随即从商议会中存下来的款项,创办了云和图书馆,修葺了馆舍房屋六七楹,购买了新旧书籍 2000 余种,从3月间开办,到11月开始阅读、出台管理外借的方法,仿照欧洲当时的图书馆图书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从此之后来图书馆学习的人们与日俱增,耳目为之一新。
再次,张仲丹还创设云和林区。云和县林业资源丰富,但缺少保护和管理,张仲丹认为当地百姓靠山吃山,林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关系到民众的生计。于是,将全县划分为“八大林区”。成立董事会,劝导种植置林,并且成立了森林警卫,防止盗窃焚烧树木。还开设了苗圃,培养树秧,用来及时补绿。一年之间,成绩斐然。
另外,张仲丹还创办了云和县公米局和民食保安局。云和县山多地少,经常缺粮,贫民闹饥荒习以为常,前一年青黄不接的时候,他预先筹集公款,委任乡绅到乐清、松阳采办稻谷粮食,用常价采购回来。到了六七月间,由于先水后旱,秋收的粮食大大减少,又召集富裕殷实的人家成立民食保安局,一年以来没有闹过饥荒。
张仲丹还体恤百姓,谨慎处理监狱诉讼。云和县以前羁押的囚犯向来动则三四十人,他主政期间,对于一些重要案件无不亲自审讯,案件从无积压,监狱管理正常开展,并且从没有滥捕一人。所以一年以来,监狱和看守所两个地方的犯人,少的时候只有六七人,多的时候也无非十三四人。直到离任这一年,云和全县境内一半地方没有命案、盗窃案件发生,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是他慎重防范,率先示范,感化民众的成效体现,人们纷纷仿效这些善举。
除此以外,他还整顿小学补助费,从而让教育的精神奋发。捉拿赌博的花会师,从而让押花会的陋习绝迹。他还解决民生问题,如募捐款项,抚恤受灾民众,建设桥梁道路。并且敬重当地乡贤,时而馈赠酒肉。这些都有据可查,并非信口开河。
贤惠的县令自古难求,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更为难得。但是,拗不过时世的捉弄,当局以啼笑皆非的理由,让张仲丹不幸解职归田。当地民众深感惋惜,相互联络,奔走相告,争相挽留,许多人为他离任痛哭流涕。云和县乡贤徐鸣等还联合呈文上报省政府,希望能够安排张仲丹继续留任,继续造福一方。
张仲丹不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热心桑梓,关心当地公益事业。 民国二十年(1931),他的弟弟张季庸《黄岩土屿张氏宗谱》重修谱序中,张季庸提到了二哥张仲丹:“余久之宦迹他乡,有志未逮,尔幸居多暇,偕兄仲丹、剑吾、鸣皋、鉴蓉,聚族之父老昆弟而议之,并愿出资以为之倡,群韪余兄弟言,设局开办,并推举贤能分任其事。于是仲丹、鉴蓉、楚林掌会计……余亦忝主任之责……”。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国庆节期间,椒江收藏学会有一副从司厅巷收购去的红绢(宽91.5厘米,长67.5厘米),上面有1944年庆祝许蟠云母亲八十二生辰时黄岩26位耆彦的题名。画面上方及左右装饰墨梅,下款林求仁,绢首还有小序。这26位耆彦中,有24位是黄岩名乡贤,其中就有张仲丹。
江苏江阴县知事张季庸
张濬季子张若松,名宗峄,字季庸,以字行。生于光绪戊子年(1888),于1949年7月去世。张季庸娶妻柯心斋小女儿柯氏,共有子女10人。长子张君毅,“君毅中学”即以他命名。次子张亨、三子张永锡、四子张广建、幼子张柏青。长女张佩玉、次女张兰芬、三女张雅云、四女张苏澄、幼女张春申。他从小聪颖好学,“自幼日待镕经公(张濬)左右,习闻经史百家微言奥旨,辄能上下古今议论,故公甚爱之”。18岁开始进入浙江优级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
张季庸宣统三年(1911)在清献中学堂执教,1912年7月至12月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同年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在黄岩中学校史上,张季庸一家上下值得称道,可以说一家三代为黄岩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季庸的父亲张濬曾经担任清献书院山长,他的长女张佩玉嫁给金清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文(吴孟文)。1947年8月至1949年7月期间,吴文曾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至今留有张佩玉为丈夫编印的《吴文诗文集》存世。
张季庸曾在清末《公管浚河案》中,慷慨陈述委羽山下三余闸权益,指陈利弊,官河水利才得到疏浚。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汇集黄岩有志之士创办城防,黄城得到保护,被选为县议员,其间业绩贡献很大。在张濬71岁高龄之际,得了肠痹病连续好几个月医治没有效果,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他日夜想办法为父治疗,有一天自创润肠方法,“以指细剔硬者,灌胆汁,病竟豁然”。父亲转危为安,他才安心出国深造。
他1913年留学日本,后毕业于日本大学政治科。1915年参加四届县知事考试,取列甲等,分发江苏。1922年署江苏江阴县知事,历任江苏闵行税所长、上新河兼镇江木厘局长、下关税所长、津浦南段货捐局长、南北和平会议参议厅参议省公署及财政厅咨议等差,总统徐世昌特给五等嘉禾章,并由江苏省省长王瑚特保简任职。
在任职江阴县知事期间,由于江阴地处长江要塞,卧虎藏龙,难以治理。他清慎勤勉,亲自处理政务,刑明法度,让各方豪强心悦诚服。黄山要塞驻兵侵害百姓利益,他出面交涉,周全百姓利益。当时北关在河两岸集市,交通不便,他建造“普惠桥”通行两岸,方便集市。长江有夹江叫南夹,面积达数千公顷,在江潮淤塞的时候,被当地百姓争相围垦,作为私田,与大自然争地,酿成水灾。他出台规定,严禁开垦,将当时假公济私的“福利公司”封闭,严厉处罚,让沿江的百姓感恩戴德。
这时,刚好战事频繁,过境的军阀士兵有七八万,沿途敲诈索取并扰民。并且强拉壮丁入伍,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开始兼任当地军法官,亲自坐镇北关20个昼夜。虽然为过往军队提供粮草经费,但与卢姓悍将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一致,仅供钱粮,谢绝抓壮丁服役,终于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张季庸厌倦战乱,于是挂冠故里,年仅31岁。回到家乡黄岩后,他一开始不问世事,修葺宗祠,奖励张姓氏族优秀子弟学习。1920年,黄岩出现饥荒,他首先异地采购稻米数千石平粜给当地民众。1921年,又购买粮食300担,为土屿贫乏家庭赈灾,同时恢复西江上游的下浦坝。土屿各村村民感激不已,民众代表60人公献“惠我田畴”匾额歌颂他,现存《惠我田畴》序文。
另外,他还组织民众打击奸商,平息东南乡抢盐事件,避免了当地民众一场战事,并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君毅中学黄岩分校,出任校董。1930年,张季庸拿出家里的巨资和兄长张仲丹一起,邀请张氏家族中的德高望重人士,重修《台州黄岩张氏家谱》29卷31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季庸居住在寺后巷“庸庐”,寓所以字命名,也是自谦之语。庸庐位于现橘都大酒店,现在只留下司厅巷内的一处后门了。从张季庸的孙子张文旰发来的旧照看,建筑相当精美,位于寺后巷的灰雕台门恢弘大气,庸庐内西侧的月楼造型别致,与旁边不远处的古樟相映成趣。土改时政府曾将他们全家都改到了司厅巷2号旧居,庸庐后来成了黄岩县人武部驻地。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七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区名单,黄岩区有2处历史文化街区上榜,其中之一就是司厅巷历史文化街区。司厅巷地处闹市,商贾云集,人文荟萃。其中住在司厅巷2号的张濬和二子张仲丹、三子张季庸,“一门三知县”至今传为美谈。
司厅巷2号张濬故居,从司厅巷直到道义巷(青年路),位于天长南路黄岩原新华书店至原黄岩饭店。原有坐北朝南的临街灰雕台门和院墙,走进临街台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天井西边朝南有二重台门,进二重台门是第一进四合院,天井东南角有口方水井,正房东西各二间;过中堂又是一长方形天井,天井东西都有一间房子,西厢房即张濬书房——镕经室。第二进四合院天井有通向后院的灰雕台门至今存在,门额上的司厅巷2号门牌让人颇感亲切;第三进四合院东面分给大儿子张伯梅,西面分给二儿子张仲丹,过中堂就是张仲丹花园假山和小洋楼。后院东面朝天长街原有台门进出,严格来说后院东面不是司厅巷2号,因为门牌按天长街编号。
解放后,司厅巷2号曾办过黄岩渔网厂,期间张家人搬到司厅巷16号“张千总”家居住,直到1961年搬回司厅巷2号居住,从司厅巷4号出入。司厅巷2号又曾成为城关幼儿园,直到后来拆迁建成天长南路黄岩新华书店。
山东栖霞县知县张濬
张濬,字子远,出生于清道光壬寅年(1842)四月,于民国十年(1921)三月去世,享年80岁,从祀九峰乡贤祠。张濬先后担任九峰、清献、宁海缑城书院山长(校长),祖籍黄岩南城土屿,居住司厅巷东口2号。
张濬从小喜欢阅读经史,年轻时在路桥龙头王徐湘泉家当私塾先生。徐公富而好学,藏书万卷,张濬阅读了大量的古籍,知识更加渊博。徐公欣赏他的才华,将家中的小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并将家中的20亩良田作为嫁妆,意在让他有稳定的家庭收入,得以安心做学问。
后来,他有幸得到黄岩学使徐存义的眷顾,远赴杭州诂经精舍学习,肄业后跟从俞樾游学,深得真传。“道既通从游者日众,公乃益自淬厉。于书无所不观,博纵百家之言而尤肆力于训诂。其为学务求事物本源,不屑浮华浅薄之论投人耳目。游其门者则得厚植基,各以所长鸣于世”,人称“浙东经师”。
张濬光绪十一年(1885)以优贡朝考一等分发山东,任期内受知于张襄勤主掌书局十多年,不慕荣利,校勘丛书很多,修正《戚继光年谱》6卷,在山东刊发。任内他还针对时弊提出建议交给巡抚李秉衡,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秉衡推荐他担任山东栖霞县知县。在任期间,他扬长避短,以经学推动当地行政事务管理。重视发挥教化作用,减少刑罚,如对已多次诉讼没有处理结果的案件,经他劝导后,上诉者心存惭愧感到内疚,主动息讼。一年多时间内,因为监狱内没有囚犯而长了青草,有“冷署花红,空囹草绿”之句被人传诵。离任之际,当地父老走出长街前来送行,依依惜别,甚至有当地百姓脱去他的靴子留作纪念。他曾作有《别栖霞父老在郊设饯攀舆脱靴感赋一律》:
摸钱岩下水如酥,可有乌纱夜到无。
且看春塍骑竹马,不因秋思动莼鲈。
瓜期已及心何恋,菜蒂尝来口尚腴。
留得青氊风味在,不教故我换新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张濬担任郓城盐厘期间,正逢黄河决堤,千里汪洋一片。他带头捐出俸禄全额赈灾,购买衣物粮食施舍给灾民,以一带百,救活了许多难民。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变”,张濬感叹“张翰莼鲈秋风起矣!不可久负故园松菊。且吾党狂简,曷归乎?” 59岁的他回到黄岩,重新担任九峰书院山长,教授子弟,其间编写《九峰名山阁书目》。九峰书院的兴废,对黄岩文化振兴起到关键作用。他主讲书院期间,律己诲人,以德服人,倡导开明学风,春风化雨般为后辈教学达数十年。虽然世事变化,九峰书院屡有变迁,惟有张濬岿然灵光,经学名冠浙东。
清末民国时期,张濬和王棻、王咏霓3人并称“二王一张”,成了黄岩宋学南湖学派嫡系传人,是黄岩文化复兴的代表人物,他们培养了众多贤达名士。自从张濬和王棻、王咏霓三位先生先后主讲九峰书院后,黄岩学子争相砥砺学习,门下出了众多名儒达士,如喻长霖、陈瑞畴、王舟瑶、黄方庆、管世骏、孙漱泉、江青等。也有许多弟子身登仕途,如江若幹、朱谦、朱劼成、许元颖、柯廉希等。他们讲求秦汉文章,精研钟王之法,提倡朱程之学,迥异流俗,相互切磋,相互敦勉,经学在黄岩到了全盛时期。众弟子在《张公子远从祀九峰吴公祠公呈》中称他“出为循史,处为经师,固后进之典型,实乡邦之文献”。
张濬晚年在主讲九峰书院闲暇之余,常与两位胞弟一起游憩林泉为乐,晚景悠游怡然。读他的《三月九峰精舍书怀》深以为然。
其一
春色随人老,频年住九峰。
从游七十子,强酒两三钟。
发已愁中白,颜犹醉后红。
烽烟正未已,极目望辽东。
其二
山色晴初媚,滩声雨后凶。
檐眉疏竹翠,屋角小桃红。
当午摊书便,逢庚话旧慵。
出门见孤塔,兀立短樯东。
张濬很少论诗,但他为管世骏撰《书荼簃吟草后》谈到:“近世诗学有两大病,讲声律,矜格调,侈然以为唐也、晋也、汉魏也;饰林泉,绘月露,栩栩然以为温也、李也、王摩诘陆放翁也!其病源异,其为诗之病则同,不知诗所以言志。一人有一人之志,即一人有一人之诗。时代不同,假出处不可缪,议论不可袭,景物不可移,读其诗即可想见其人之时、之事、之志。此孟子所谓“读其诗论其世也!”如此精彩的诗歌评论出自经学家之口,让时人耳目一新。
张濬长子伯梅、次子仲丹、季子季庸都是清庠生,人称“河东三凤”。张伯梅,任会稽道署科员,娶妻砚池进士林丙修长女。张仲丹,浙江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张季庸,优级师范及日本法科大学毕业,民国十一年(1922)署江苏江阴县知事。长女嫁给坦田廪生陈祖荫,次女嫁给爱徒朱劼成。
张濬常说“士当多读书,不当轻言著书”,所述作随手散弃。民国六年(1917)张季庸搜拾剩稿得到《经说》28篇,附上札记33篇、杂文10篇、诗44首,编印《熔经室集》4卷刊行。
据民国六年(1917)喻长霖撰《熔经室集序》载:“黄岩一县尤盛考据之学,于浙东别树一帜。二王研精文学,著作等身,故二王身名噪遐尔。先生则惟主讲里闬,专力裁成乡里后进……先生以扼于下位不能施其救世之志于天下,而一意讲学,裁成后生,台山多士实利赖之。此先生济世之志亦庶几政事之学矣!”
浙江云和县知事张仲丹
张宗华,字仲丹,以字行世,张濬仲子。宣统二年(1910),由附生署广西高等检察厅主簿。宣统三年(1911),升任广西高等检察厅检察官,民国二年(1913)从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法律本科毕业,任浙江丽水地方法院检察官三年。历任安徽第四区烟酒专卖局局长、浙江武康县统计局局长。
曾荣获大总统颁发七等嘉禾勋章,应三届县知事考试及格,民国十三年(1924)任浙江云和县知事。主政云和县期间,国内军阀混战,战事频繁。军阀军队两次过境云和县,他事先筹划、极力周全,云和县城内未伤一卒、未折一木。
当时各县军阀大兵过境,用去招待费三五万不等,但云和县因为及早统筹安排,招待费只有六七千元左右,开支精减。福建闽军过境,向各县提款好几万,唯有张仲丹婉言谢绝。但他积极支持革命军队,竭力筹措款项,云和县虽然贫瘠,财政困难,竟然奉上10500元巨款。云和县地理位置偏僻,新学理念灌输比较迟,张仲丹经常集中当地青年,亲自为他们讲解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通过举例说明深入浅出讲解,竭力弘扬革命精神。
张仲丹主政云和县一年多时间的善政事例,不胜枚举。如:建造了白水堤,至今仍令百姓称道;创办云和图书馆,仿照欧洲图书馆图书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从此之后来图书馆学习的民众与日俱增;创设云和林区,成立董事会,劝导种植置林;成立森林警卫,防止盗窃焚烧树木;开设苗圃,培育树秧及时补绿;还创办云和县公米局和民食保安局,任内没有闹过饥荒;体恤百姓,谨慎处理监狱诉讼,主政期间云和全县境内一半地方没有命案、盗窃案件发生。
贤令自古难求,尤其是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期,更为难得。但是,拗不过时世的捉弄,当局以啼笑皆非的理由,让张仲丹不幸解职归田。当地民众深感惋惜,相互联络,奔走相告,争相挽留,许多人为他离任痛哭流涕。云和县乡贤徐鸣等还联合呈文上报省政府,希望能够安排张仲丹继续留任,继续造福一方。
张仲丹不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且回到黄岩之后热心桑梓,关心当地公益事业,是一位有名的士绅。 民国二十年(1931),他的弟弟张季庸《黄岩土屿张氏宗谱》重修谱序中,张季庸提到了二哥张仲丹:“余久之宦迹他乡,有志未逮,尔幸居多暇,偕兄仲丹、剑吾、鸣皋、鉴蓉,聚族之父老昆弟而议之,并愿出资以为之倡,群韪余兄弟言,设局开办,并推举贤能分任其事。于是仲丹、鉴蓉、楚林掌会计……余亦忝主任之责……”。
江苏江阴县知事张季庸
张濬季子张若松,名宗峄,字季庸。于光绪戊子年(1888)出生,于1949年7月去世。张季庸娶妻柯心斋小女儿柯氏,共有子女10人。长子张君毅,“君毅中学”即以他命名。次子张亨、三子张永锡、四子张广建、幼子张柏青。长女张佩玉、次女张兰芬、三女张雅云、四女张苏澄、幼女张春申。他从小聪颖好学,“自幼日待镕经公(张濬)左右,习闻经史百家微言奥旨,辄能上下古今议论,故公甚爱之”。他18岁开始进入浙江优级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宣统三年(1911)在清献中学堂执教,1912年7月至12月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同年被选为省议会议员。
张季庸曾在清末《公管浚河案》中,慷慨陈述委羽山下三馀闸权益,指陈利弊,南官河和中泾河才得到疏浚。辛亥革命时期,他汇集黄岩有志之士创办城防,黄城得到保护,被选为县议员,其间业绩突出、贡献很大。张濬71岁高龄之际,得了肠痹病连续好几个月医治没有效果,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他日夜想办法为父治疗,有一天自创润肠方法,“以指细剔硬者,灌胆汁,病竟豁然”,直到父亲转危为安。
张季庸民国二年(1913)留学日本,后毕业于日本大学政治科。民国四年(1915)参加第四届县知事考试,取列甲等分发江苏。民国十一年(1922)任江苏江阴县知事,历任江苏闵行税所长、上新河兼镇江木厘局长、下关税所长、津浦南段货捐局长、南北和平会议参议厅参议省公署及财政厅咨议等差,总统徐世昌特给五等嘉禾章,并由江苏省省长王瑚特保简任职。
在任职江阴县知事期间,由于江阴地处长江要塞,卧虎藏龙,难以治理。他清慎勤勉,亲自处理政务,刑明法度,让各方豪强心悦诚服。黄山要塞驻兵侵害百姓利益,他出面交涉,周全百姓利益。当时北关在河两岸集市,交通不便,他建造“普惠桥”通行两岸,方便集市。长江有夹江叫南夹,面积达数千公顷,在江潮淤塞的时候,被当地百姓争相围垦,作为私田,与大自然争地,酿成水灾。他出台规定,严禁开垦,将当时假公济私的“福利公司”封闭,严厉处罚,让沿江的百姓感恩戴德。
由于战事频繁,过境的军阀士兵有七八万,沿途敲诈索取并扰民。并且强拉壮丁入伍,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开始兼任当地军法官,亲自坐镇北关20个昼夜。虽然为过往军队提供粮草经费,但与卢姓悍将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一致,仅供钱粮,谢绝抓壮丁服役,终于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张季庸厌倦战乱,于是挂冠故里,年仅31岁。回到家乡黄岩后,他一开始不问世事,修葺宗祠,奖励张姓氏族优秀子弟学习。民国九年(1920),黄岩出现饥荒,他首先异地采购稻米数千石平粜给当地民众。民国十年(1921),又购买粮食300担,为土屿贫困家庭赈灾,同时恢复西江上游的下浦坝。南乡各村村民感激不已,民众代表60人公献“惠我田畴”牌匾送到庸庐,现存《惠我田畴》序文。
另外,他还组织民众打击奸商,平息东南乡抢盐事件,避免了当地民众一场战事。并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君毅中学黄岩分校”,出任校董。民国廿一年(1930),张季庸拿出家里的巨资和兄长张仲丹一起,邀请张氏家族中的德高望重人士,重修《台州黄岩张氏家谱》29卷31本。
张季庸居住在寺后巷“庸庐”,寓所以字命名,也是自谦之语。庸庐位于现橘都大酒店,从张季庸的孙子张文旰发来的旧照看,建筑相当精美,位于寺后巷的灰雕台门恢弘大气,庸庐内西侧的月楼造型别致,与旁边不远处的古樟相映成趣。现存司厅巷3号券门,门额上还有浮雕印记,是庸庐通往司厅巷的后门出口。土改时政府曾将他们全家都改到了司厅巷2号旧居,庸庐后来成了黄岩县人武部驻地。
张濬一家不但是历史上的“一门三知县”,而且还是黄岩中学“一门三校长”。在黄岩中学校史上,一家三代为黄岩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样值得后人称道。张濬曾担任萃华书院山长,张季庸曾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长女张佩玉嫁给金清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汶,吴汶曾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现有张佩玉为丈夫吴汶编印的《吴汶诗词集》存世,也是黄岩文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