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我们的爷爷王琎 (下)Posted by XL Wang01/07/2021
我们的爷爷王琎 (下)

喜育桃李 ——弘扬求是精神
     “求是”思想是我国古典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从1897年林启创办求是书院而兴“求是笃实”学风,到1938年竺可桢校长在浙江大学引“求是”为校训,“求是”在浙江大学可谓是一脉相承的。凡是有幸到浙大这个大熔炉里任教、服务和求学的人,都会受到“求是”阳光的恩惠,使自己大步走向丰硕的季节,终生难以忘怀。 多少年来,王琎一直抱有“科学救国”的志向。来浙大前,在王琎看来,“求是”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开拓创新精神、革命精神、牺牲精神。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科学研究上体现无遗,后面将要述说,这里对他的牺牲精神、革命精神略举一例。1931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事起,王琎号召科学界捐献财物,支援抗日。他又和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同事,冒着生命危险在实验室秘密制造爆炸性很强的硝酸纤维炸药,并雇了一个船工由小船拖着炸药包去炸日舰。因船工过于紧张,过早引爆,虽未能危及日舰,但足见他舍命卫国的革命精神! 1936年夏,王琎第二次留学回国,先接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聘,任该校教授。1937年又受竺可桢校长之聘来浙大任教,历任理学院化学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兼理化系系主任和理学院代院长等。
1944年 湄潭 浙江大学师范学院第一届毕业生(前排左起第三位为爷爷)

     王琎来浙大不久,即随校西迁。他以多年积蓄在南京和上海建筑的两处寓所,毁于兵燹,虽感痛惜,担忧晚年生活无着,但他对子女们说:“只要国家民族不沦亡,个人损失算不了什么;勤俭奋斗,就可重建家园。”这种“有国无家、先国后家”的思想境界该是多么值得学习与弘扬! 王琎在浙大任教,为国忧,为校忧,不辞辛劳,孜孜不倦,成为竺校长的好助手之一。在西迁头尾10年办学中,他携师生与眷属,颠沛流离,历尽艰难,在川桂公路上一次遭翻车之祸险些丧命,不说家产荡然无存,更有丧偶之痛,经受人生最严酷的打击,令人崇敬与唏嘘不已!在压顶的灾难面前,他始终挺直腰杆,视校如家,钻研学问,教书育人。这是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有段时期,化学系主任周厚复离开浙大,竺校长请他暂代主任。他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担,一边正常教学,一边做好系务,忙得不亦乐乎。又有一个时期,化学系请不到物理化学老师,竺校长又请他代课。虽然他没有教过这门课,还是急教学所急,毫无二话地承接下来。于是不顾炎炎夏日,认真备课,自编教材,惟有一盏桕子油灯伴他至深夜天明,就这样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令人感动不已。抗战后期.通货恶性膨胀,不少人被迫抢购黄金、银元,或多存柴米、日常用品,借以保值,王琎不仅自己不做,也不许家人这样做,认为抢购会扰乱国家金融市场,不利抗日战争。凡此种种,王琎不顾自家为人家,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等等,不正是竺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的具体内涵吗!
1946年 浙江大学化学系老师与三五级学生合影(前排右起第五位为爷爷)

    1938年8月,浙大师范学院成立,王琎被学校聘为院长。他受命于危难之际,师院开办费甚微,教师紧缺,可他没有退却,而是发扬求是精神迎难而上,与文理学院合作,共渡难关。他在培养学生中,坚持高质量、严要求,学生要完成学业比其他学院难。如,第一届招生60人,毕业时不到 40人,第二届招46人,毕业生仅18人,第三届招82人,毕业生仅34人。师范学院需要实习学校,王琎设法在宜山蓝靛村办起实验小学,在湄潭办起浙大附中,既解决教职工子弟和周边民众子弟入学难问题,又解决实习场所,一举两得。同时还协助当地教育部门负起辅导黔桂两省中等教育教师之使命,开办教师进修班、暑期讲习班等。所有这些工作显示了王琎的组织才能,并倾注了大量血汗,受到多方好评。 为了庆祝王琎执教30年,浙大理科师生曾自动为他举行一次“五世同堂”庆祝会。化学系教授们分别联络各自的专业,在场宣读论文,论述各自30年来的业绩,以示对王琎老师引进西方化学、辛勤培育的谢意。 王琎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培养科学技术人才。他一贯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的教学。在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时,曾授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高等分析等课,对实验要求十分严格。经过6年努力,使实验研究工作初具雏形。在浙大西迁湄潭办学时,实验条件更差,他总是千方百计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多开实验。在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任教期间,他开了多门课,每门课都认真备课,一丝不苟。他又急教学所急,开了多门新课,每门新课都自编讲义,讲义里有新材料、新观点,有世界学科前沿的新成就,具有鲜明的特色。他受教育部委托编了数十万字的高校教学用书《分析化学》(上、下册);最早翻译了苏联学者阿列克塞耶夫主编的《定量分析》(上册)。王琎除担任分析化学课外,还开过物理化学、化学史、矿物学等课。他讲课语言生动、逻辑清晰,多有启发,循序渐进,把学生引进科学的殿堂。他还结合教学写了不少科普文章。文章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对普及科学、启迪青年向科学家学习产生深远影响。王琎学风笃实,教学认真,爱生如子,深受学生的尊敬。他的学生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0年浙江大学化学系师生合影(前排右起第六位为爷爷)

    养儿育女,王琎有二子一女,他将严父与慈母、良师与益友萃于一身。子女们求学时,他要求严格,希望子女们认真读书。抗战爆发,妻子仙逝,他又以“慈母”之心关心子女的学业,无论是借读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女中流亡建德时,安排他们每日自学任务;在寄读上海时,他又努力把子女生活学习安排停当,还委托学友关心子女们的学习与生活,还常写信叮嘱子女要尊敬长辈,姐弟相互照顾,注意身体,劳逸结合。舐犊之情,倾注纸上。随校西迁途中,女儿负恙,王琎四处寻医问药,还像护理人员一样每晚施药照顾,直至女儿安然入梦。1938年,为了轻装西迁,王琎把子女送到上海租界读书。刚安顿好,小儿子就染上癍疹伤寒,发烧昏迷两天,他日夜守在儿子身旁,慈母般的眼神时时注视着儿子,直至苏醒,病情稳定后才匆匆离去,踏上浙大西迁之路。
1937年全家福(爷爷 王琎,奶奶 孙多薏,伯伯 王秉忱,姑姑 王宝琳, 爸爸 王启东)

勇于开拓 ——满苑科研硕果
     自求学时期始,王琎就挤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几十年来未有间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在诸多学科领域有了新的开拓。

开拓一:中国化学史研究新方法的拓荒人
     化学史是一门多科性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工、农、医、地质、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领域,还需要精通古文、历史、地理等知识,并运用现代化学分析实验等手段,才能顺利进行研究。因此,不少学者视化学史研究为畏途,少有涉足。王琎研读了有关中国科学史方面的一些记载,深感儒家之书,侈言政治及人伦道德,于天然现象漠不注意;道家研究天然现象虽比儒家为勤,也略有发明,但多以长生致富之说迷惑世人,缺少科学精神,未能以简易之语解释天然界之真理,好为隐约之语以耸人听闻。为了弥补儒家、道家的缺陷,王琎运用现代广博科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实验分析,测定大量数据,而后又与历史记载、文献考据结合起来比较研究,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可见他是我国提倡并实行分析实验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研究化学史的拓荒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王琎潜心化学史的研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表了不少化学史方面的研究论文,如《中国古代金属原质之化学》、《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之化学》、《中国古代酒精发酵业之一斑》、《中国古代陶业之科学观》等。特别是1923年发表的《五铢钱化学成分及古代应用铅、锡、锌、躐考》一文,通过对若干枚不同朝代五铢钱的分析化验,由分析结果得出判断五铢钱年代的科学依据。这在我国化学史研究中是属开创性研究,也为后人的研究开拓一条正确的途径。考古表明,中国的五铢钱,有汉五铢、魏晋(南北朝)五铢、隋五铢,时间跨度七八百年,如单凭古钱的重量、外形、篆法来考究五铢钱的年代,比较困难,王斑独辟蹊径,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各朝代五铢钱合金中的化学成分,以此为依据,再结合外观、重量等直观因素分析,就能正确判断五铢钱生产使用的确切年代。通过一系列研究分析,王珊指出,中国古今铸钱法,大概分三个时期:最近者为明清时期,亦曰用锌时期,此时铅锡成分已低,因有锌以代之;较古者为唐宋时期,亦曰铅锡均分时期,此时铅成分与锡成分,大约相等,而总数约占30%,此法始于隋,唐则仿隋,而宋则仿唐开元也;更古者为汉时期,此时期铅与锡成分均低,甚至不含铅。此外,他通过分析研究,在中国用锌始于明代嘉靖年间,躐为铅锡之合金与锌无关,西洋用锌乃由中国经印度传人,中国白铜是因铜掺锡或含镍之故等都得到科学的结论。他对中国古代化学成就、中国铜合金冶炼技术,中国古代金属化合物、中国古代实用化学知识和技术,中国科学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成果。 

开拓二:中国近代分析化学的开创者
     王琎考入美国里海大学后不久,就与分析化学结缘。学成回国后,他讲授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化学等课程,并用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开创性的成果。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他以铜合金的系统精确分析为依据的中国古代化学史系列研究论文,既反映了他在化学史研究领域的新成就,也说明了他在化学分析领域的新开拓。 1923年,王琎在分析五铢钱的化学成分前,首先对分析所用方法的准确程度进行研究,这在我国化学界是前无古人的。王琎注重学以致用,用自己驾轻就熟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分析方法为祖国建设服务。1925年,王琎对江苏凤凰山铁矿之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铁矿中不溶物Fe2o3、Sio2、Mno2和Al2o3、Cao、Mgo的含量,这对合理利用凤凰山铁矿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27年,他用化学分析的方法,对南京水源进行了仔细考察、化验,通过对长江水、九眼井水、雨花台水、胭脂井水和塘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氨态氮、蛋白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的分析,提出了南京饮用水安全性的研究报告。这是我国最早的有关水质分析的研究报告。《南京之饮水问题》一文所提供的数据,对长江水质变化的研究提供参比的数据。此后,他还结合医院实际,给浙江医院医务人员作过“极谱分析理论”讲座,结合浙江黄铁矿资料作过“关于浙江黄铁矿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铁量以及黄铁矿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和“均相沉淀”的研究,为本省黄铁矿的开采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琎毕生从事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分析化学课是他教学工作的重头戏,讲过高等分析10年,近代化学分析选论2年,定量分析(理论与实验)24年,微量分析5年,定性分析12年等,无论在培养人才上、理论上、分析方法上及实验研究上,都是我国分析化学方面一位先驱与开拓者。
     由于他在化学史研究和分析化学教学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曾得到国内外许多科学家的尊重与好评。1944年10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约瑟博士到浙大湄潭参观,还特意拜访王琎,并请教中国古代炼丹家葛洪的情况。李约瑟在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特别提到竺可桢、钱宝琮、王琎三位的名字。至40余年后的1992年8月,在杭州举行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国际学术研究会,李约瑟博士派了剑桥大学研究所何丙郁教授作为代表宣读的致词中,还特别提到浙大三位已故教授竺可桢、钱宝琮和王琎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这次会上,李博士不仅怀念三位已故教授,而且还查询三位教授的后人情况。可见李约瑟对王琎的尊崇与敬佩。
1942年左右 参加竺可桢召开的学术计论会(侧面戴眼镜者为爷爷)

手不释卷——勤读勤记勤文
     王琎的一生是勤读古今中外名典的一生,是勤写读书笔记、日记的一生,也是勤作论著、诗文的一生。年少时,他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尚书》、《尔雅》等古书不说,留学以后,更是手不释卷,一有空就捧起大部头的英文或德文版原著。每当夜幕降临,更是挑灯夜读,直至深夜。王琎读书有粗读精读,每遇名著,还要设法购买,反复精读,并作好读书笔记。笔记多是黑面抄本,每本都有编号,便于查找。记的内容多是书著或论文之要点、出处和心得。除了读书笔记,也记日记,也一样将日记本编号,和读书笔记一起整齐地排列于专门书架上,占了大半个书架,只可惜早年的读书笔记、日记都和住房一起毁于日寇入侵的战火了。1946年复员回杭州,王琎又开始在书架上陈列那黑色的笔记本,直至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惨遭不幸止。那些编号列于大半个书架的黑本本,似乎对远离我们的主人深切地悼念和深深地怀恋!浙江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民主同盟浙江省原主委王启东教授回忆说:“我在浙江大学工作时,假日晚间常去探望父亲,见他总在看书。父亲有时身体虚弱,身罹小病,他就躺在藤椅上看。他读的书范围是很广的。科学方面:除化学外,天文、地理、生物学、真菌学、矿物学等都很爱好。文学方面:中外历史,特别是明清史以及古今作家的笔记、传记和游记都是他涉猎的范围。读时辄撰心得体会……父亲是好读书而求其甚解者。常将作者所认识的事物、探求到的真理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成为自己的;同时经常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将问题引向深入。”据王琎的学生反映,王老师尤爱读明清史,对《红楼梦》也有研究,曾用外语对一位拉脱维亚籍的德文课女教授讲解过《红楼梦》小说,深受那位女教授的赞佩。
王琎先生书房摄于 1961年

     王琎也是一位诗人。抗日战争时,浙大西迁遵义湄潭办学,他和钱宝琮、苏步青、江问渔等 7人创办湄江吟社,经常与教授诗友聚在一起喝茶赋诗。
摄于 湄潭浙大纪念馆(义泉 万寿宫))


特引录王琎于 1943年5月20日作并刊于《湄江吟社诗存第一辑》之诗《试新茶》:
刘郎河洛豪爽人,买山种茶湄水滨。
才高更复嗜文艺,欲为诗杜款诗神。
许分清品胜龙井,一盏定叫四壁春。
钱公喜极急折柬,净扫小阁无纤尘。
大铛小碗尽罗列,呼僮汲水燃垆薪。
寒泉才沸泻碧玉,一瓯泛绿流芳茵。
浮杯已觉风生肘,引盏更若云随身。
岂必武夷坐九曲,且效北苑来三巡。
引罢文思得神助,满座诗意咸蓁蓁。
嗟予本是天台客,石梁采茗时经旬。
名山一别隔烟海,东南怅望迷天垠。
安得乘风返乡国,竹窗一几话送筠。

 
1953年爷爷,洋奶奶,叔公王曰玮,伯伯王秉成一家,和爸爸,妈妈,哥哥

   
      解放后,王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满腔热情地写信给在美国的儿子王启东,女儿王宝琳,女婿林秉南,希望他们为新中国效力。1951年起,他们先后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林秉南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两位成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此后王琎继续作诗填词,引录 1961年写的《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两首):
     其一,
客观真理本分明,详辩深思理更清;
自我批评提武器,当仁不让立标兵。
和风细雨花争放,百炼千锤铁始成;
马列方针牢握住,何妨万籁一齐鸣。
     其二,
桃花灼灼柳依依,满院春光各献奇;
见得同时仍见异,既知是处又知非。
百川归海方能大,歧路亡羊免自悲;
矛盾纷纭看统一,全凭辩证不怀疑。
而今,祖国面貌日新月异,正处在“桃花灼灼柳依依,满院春光各献奇”的时代,我们深信明天更美好。倘若王老有知,也会含笑九泉!
1960年 爷爷,洋奶奶,姑姑王宝琳及她的两个孩子

2015年父亲王启东与我们兄妹三人
Comments (1) 
在网上看见巜浙大校友》中,爷爷的学生吕荣山2007年写的纪念爷爷文章,转载如下:

备受师生尊敬的王琎教授

作者:吕荣山

王琎老师已经离世整整40个年头了,师泽长沐,凡是70年代前的浙大师生无不深深缅怀着这位学识渊博,德行高超,谈吐诙谐,和蔼慈祥的最受爱戴敬仰的老师,若王师在天有灵,必定会感到莫大的欣慰!王老师给后辈留下的精神风貌和楷模形象必将永载浙江大学校史史册。

王老师生于1888年1月,福建闽侯县,而祖籍则在浙江黄岩市,老人家不幸卒于1966年12月。王师字季梁,是我国著名化学史家、分析化学家、化学科学的先驱者。他乃是清末秀才出身,精通四书五经,对梵文佛教亦颇有研究。古文功底非常扎实。是我国早期留美学生之一,先后在科兴院(Cohen Academy)、理海学院(Lehigh Academy)学习,获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15年与留美学生共同发起组织成立了《中国科学社》,同年创建《科学》杂志。回国后先后在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数理化学部任教授、化学系主任以及《中国科学社》董事兼《科学杂志》编辑部长。

20年代末王琎老师应蔡元培先生之邀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并由王老师组织成员对有机、物化、分析、中药和其他工艺品等进行学术研究工作。1932年共同参加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并主持了中国化学会的成立大会,参与学会的筹备、起草宣言、确定简章和会员条件等繁重工作。1934年老师再度出国进修考察,在美国明尼苏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36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返国途中赴英、德、法、瑞士和意大利大学以及研究机构从事考察。回国后先后任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理化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等职。王老师在湄潭的时候是教育部部聘的一级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任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1958年改名杭州大学,工作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新中国成立后,王老师历任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最值得庆幸的是第二届政协会议上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并在宴会席上与主席同桌共餐,可称是王老师政治生涯中一件光荣而值得纪念的大事。王老师还是九三学社杭州分社的副主席;中国化学会上海分会、浙江分会理事长。

1940年暑假,浙大龙泉分校的首届一年级学生由学校集体组织,辗转3000里千辛万苦深入至贵州名城遵义浙大本部就读二年级;十分幸运,化工系化学系的分析化学基础课正是由著名教授王琎老师主讲,他的得力助手是张启元老师。王老师上分析化学课,采用箭头图解逐步进行方式,凡是加什么试剂及其用量均注册在箭头的上方,而且有关分析操作手续如加热、冷却、搅拌、沉淀、过滤、或分析溶液应该通什么气体(N2、H2S等等)则将其注明在箭头的下方,这样既精简了教学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大大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且容易记课堂笔记,深得学生的赞赏,至今在大家心坎中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941年暑假后,理学院、师范学院均迁至湄潭上课;此时,湄潭中学已成为浙大附中,因而亦是师范学院最好的实习场所。三年级时王老师仍然是化学史一年课程的主讲教师。大凡搞科学史者不惟有深厚的古文功底、扎实的科学基础。更需有锲而不舍的毅力,艰苦卓绝的钻研精神,人们喻之为犹如拓荒者或沙中的淘金者,人们往往裹足不前,不敢问津,(本人就缺乏勇气,因自知古文条件有差距,婉言谢绝了系主任的推荐)。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研究化学史,除了从有关史料例如“龙平主人”(公元前4世纪,佚名),“齐民要术”(魏、贾思勰),“考工记”六齐(合金)(唐以前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宋,约11世纪),“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抱扑子”(葛洪,道家炼丹术,15世纪40年代前后)等等,而王老师却独具一格,紧紧依靠分析方法对古代相应实物进行解析,为化学史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均有卓越建树,实在难能可贵。例如王老师研究解决了五铢钱的化学成分等;中国用锌的起源,隋白铜五铢的化学成分,对合金冶金术均提出科学见解,先后发表了近40篇有价值的化学史论文(化学系杨国梁老师曾为其助手)。王老师在中国科学史的研究工作上起着先驱者作用,可称之谓“功成名遂”当之无愧也。年轻师生们听王老师上化学史课达到全神贯注的地步。实际上通过古代劳动人民在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冶金(包括合金)、工艺、陶瓷、酿造、药物等各方面取得的惊人成就,在当时历史上确为世界上领先国家。无形中向师生们进行了最为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受益匪浅!再者,王老师在该课教学过程中启发师生如何做学问,怎样从事科学研究,如何通过试验实践做到举一反三、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之逐步进行下去,真正令师生们终身不忘。

在湄潭时王老师已和精通俄、德、法、英并懂得多国欧洲语言的德蒙铁先生结婚,德先生1940年便在老浙大教授公共德语,她十分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爱我中华,而且非常爱护学生,视若亲人,教学工作严谨。她是拉脱维亚里加市籍人(德先生1952年加入中国籍),毕业于里加大学。在湄潭时,王老师生活也不宽裕,住在湄江饭店隔街斜对面的木结构民房一楼内,师生均亲眼目睹,炎热夏日一早王老师夹着草席走向湄江旁去洗刷。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了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不畏困苦,愉快度日,即使是最著名的教授,苏步青、谈家桢、王琎、王葆仁、陈建功等等,内心镇静,全心全意投入有节奏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中,气氛浓厚,毫无怨言,对年轻后辈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意义非常重大。

1943年11月我留任助教后即去永兴担任储润科和王承基两位老师一年级新生普化助教,1944年8月随王承基老师回湄潭任农化系物化助教。除此外,第二年除有了竺校长的聘书又接受师范学院院长王琎教授的普化助教聘书,担任刘云浦教授的助教,半年后刘先生调至重庆大学任教,本人也因婚后经济拮据,请求辞去助教。1946年7月我聘为省立宁中化学教师,1952年院系调整后奉调至师范学院的化学系任教;专业则指向搞分析化学,此时王琎教授正是师院化学系分析化学教研组主任,其主要助手是戚文彬先生。本人亦能与王老师朝夕相处,也算一项大幸事。平时王老师谈笑风生,毫无芥蒂畅谈典故或清朝朝廷丑闻,使大家“乐不可支”,可惜好景不长,1966年犹如晴天霹雳爆发了文化大革命,从此再也未见王老师一面了。

凡是和王老师接触过的师生们均有充分体会,王老师身上真正体现了三风,可归纳为:一、学者之风,二、长者之风,三、儒者之风(可界定为对师生员工的彬彬有礼,不分高下,一视同仁)。可谓是达到了“为人”的最高境界。“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了深深缅怀最敬爱的王琎教授,本人特试作拙诗一首,聊表70年代前的师生对王老师的无限崇敬之情。

《颂老师王琎教授》

才高识广学者崇,

化史分析皆先锋;

身教领先言教从,

潜移默化奏奇功。

高风亮节沐春风,

师泽恩深情谊重;

园丁碌碌可化雨,

史册流芳代代弘。

原文链接:http://zuaa.zju.edu.cn/publication/article?id=5795




爷爷我们怀念您!
深深的怀念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