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曰玮, 于1987年1月8日
王琎是我的胞兄,但我们比一般亲兄弟更加亲切。我童年丧失父母,琎哥嫂接我到南京,担当起抚养、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在南京读完小学进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共十一年。大部分时间住在琎哥家。哥嫂关怀备至,使我自觉地成为这个友爱家庭的亲密成员。我出生于黄岩,成长于南京。我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同时更忘不了兄嫂的恩情。六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但当时在南京的一些细节,印象却是那么深刻,人老倍增眷念。为表示一个小兄弟对长兄的怀念与敬意,略述几件往事如下:
一、国危家困时
前清光绪年间,先父王吉人在福建做了三十年县官。琎、珽两兄出生于福建,从儿童到成年总是跟随父亲到各住所。当时官场贪污腐败,朝庭昏庸辱国,先父知之较详。维新变法的言论,洋务派的办实业、造枪炮等主张影响他较深。同时也影响了当时年纪轻轻的两位胞兄。
父亲晚年被流放到张家口时,仍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兴办实业以救贫困。罢官居家后,年近七句,始终关怀国家与桑梓大事,担当起禁绝鸦片的任务,卓著成效。
在国难深重,家境频于危困之时,珽、琎二兄于1907年去北京学外交、考留学。琎哥先考取去美国学化工。珽哥也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公费去英国学商务。年轻的侄辈凡有一定学识和经历者,都设法去各铁路局或轮船上工作。
当时的大家庭中,婚丧诸事不断,耗资甚巨。平日又沿袭要面子、讲排场的风气。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得知家中已经入不敷出,他就节约生活津贴费,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回国后,他所得薪金较高,而个人节约如故,不几年,还清了家里的债务,挽回了家庭信誉。
父亲死后,母亲抱病,他忧虑家事,且继续为幼小的子孙操劳。琎哥分析了家庭的情况,大家庭中人口近半百,其中依赖成性,游手好闲,不想自立者不少;个别还有行为不端的。于是,他取得先父老朋友的支持,在他的坚决主持下,终于协议 分家,以挽救可以挽救的家属成员。
二.手足情深
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常念母亲和小兄妹,嘱寄我们三人的合影,寄去一二年后,我们疼爱的瑶姐不幸因病夭亡。琎哥得知后,他把瑶姐的小照,再单独反摄留存,并在肖像旁亲笔写上对联,文曰: “形分影即,天上人间”。后来我在南京见到这张相片,不禁又一次大恸。
1926年底,珽哥病重,琎哥曾亲自回黄岩探望,因有课难以久留,不得不赶回南京。不久噩耗传去,他嘱托嫂嫂带我回家治丧,事毕,我们回宁,一见面,琎兄先连连叫我几声“小弟”,才坐下听汇报。他悲伤的表情,深切的叫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琼姐又远在吉林,难得见面,琎哥对我出自肺腑的叫唤,我理解他更珍惜手足之情。以致1965年琼姐在北京病逝,家人不忍将噩耗告诉他。 –
珽、琎二兄,先父认为是家庭的支柱,可惜珽哥学未致用。他在英国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尚未结束,他就绕道好望角回国。战争的残暴与恐怖使他精神受到损害。回国后虽先后在武汉及北京任教。但两次都因发生精神失常不能上课。琎哥与母亲更受劳累、担惊险,两次护送他回家养病。失业的恶运降临到珽哥六口之家。经济拮据,难得温饱。琎兄不但将祖遗的分内薄产,全部供珽哥家用,还时常汇款补助。珽哥死后遗下病妻及子女,他们的生活与教育,琎哥一直经常帮助,照顾周至。
三、家教特色
琎哥对子弟的教育,身教多于言教。记得我初到南京高师附小时,由于原有基础差,缺课又多,语言不谙,成绩极差。第一学期除算术、地理外,全不及格。琎哥并未责我,且常和颜劝勉。他相信我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努力赶上班级的水平的。后来我进中学,学习进步较快。他得知后也不露声色,只将喜悦的心情与嫂嫂共赏。他对子女的教育通常也是如此。
琎哥通常以自己行为来影响子弟。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他待人以诚,对人以礼,不分职业与地位。凡是做事尽力负责的,都得到他的尊重。
琎哥见闻多,且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因此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茶余饭后喜欢讲历史掌故。我们在青少年时,他为我和秉忱侄置了不少课外读物(童话和寓言故事)的《东周列国志》、《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书。我进高中以后,他又指点我读《纲鉴易知录》等。他的书架上有一精装的译著《列宁与甘地》,这是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我对马列主义,所知本甚少,读此书后,列宁便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琎哥对天文、地理、自然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并以此影响子弟:每当晴朗的夏夜,全家在草坪上纳凉,听他讲述星宿与银河的故事,令人神往。我们春游天堡城、紫金山时,又听他谈岩石与地质的故事,津津有味。然临鸡鸣寺与台城时,引我兴趣转到六朝陈迹。我多方面的兴趣,是深深地受他影响的。
四、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琎哥尊重历史,重视有批判的继承。他对先父的评价就是实事求是的。他曾对我讲,论才能,论魄力,我们兄弟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父的。从阅读先父遗留下来的杂记残篇,我也产生同样的感想。先父在福建有政绩,有声誉,是肯定的(林纾在北京访问先父时也讲到这方面的话)。琎哥认为有政绩并非一切都适合当时的形势。先父当县令时,也有失误或量刑不当的事例。清末,民国初年家乡盛传“王青天”判案如神,且编成“道情”来颂扬。后来我们问起琎哥关于“王青天”的传说时,他说,什么“无底洞”、“无头案”等,全是编造的,并无其事。先父有魄力有胆识则
是他亲见的。如先父曾经敢于在骚乱中携琎哥等上大堂,向愤怒的群众说明真相、辨析案情的原委,终于使乡民平静下来自动离去。当“文化大革命”的闹剧殃及干家万户时,我曾劝琎哥从卧室壁上取下父亲穿戴清代朝冠朝服的肖像。他却说: 树有根,水有源,我们毕竟是父辈遗传下来的。事后,他虽不得不取下照相,但心情是很沉重的。
琎哥虽做了大最有益于人民及家属的工作,但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对人始终不亢不卑,彬彬有礼。
五、乐趣在教育和科研中
琎哥没有烟酒或其他嗜好。我记得起的是:饭后散步,例假日结伴郊游,偶尔夜晚独自去看电影(在上海时)。他主要的乐趣来自工作。
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时,他整日全力倾心于教学与科研。当时我和秉忱侄都在附小读书,中午都在他的实验室里一同用膳(当时没有午休,饭菜是家里送来的)。我看到的写字台上有书刊和记录簿,实验桌上有条理地放置玻璃器皿。他还给我们看从美国买回来的玛瑙研钵,白金坩埚、小漏斗等。他历年在南京分析研究的对象有: 古钱币、银辅币、矿产样本以及南京城内的井水。其中古钱币及古金属器械的研究对我国金属冶炼史有卓越的贡献。
我曾是他化学分析班的学生。分析原来是讲技术的,很难讲得生动。但他却能把分析技术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多启发,富有吸引力。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我相信他本人也从中得到乐趣。学过化学史的学生,到今还津津乐道当时听课的乐趣。他对学生实验操作要求是严格的。分析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必须重做。
他与很多朋友联谊,在畅叙或郊游中得到乐趣,来往较多的是竺可桢、任鸿隽、杨杏佛、秉志、戴芳兰、路季讷诸先生。他们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发展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刊物,为提倡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及提高科学水平作出贡献。这个在当时还不是很显眼的壮举,就在南京顺利地发展起来。中国科学社设在成贤街文德里,社内有图书馆,也有生物研究所。琎哥的住宅就在科学社附近。
琎哥自1 9 1 5年回国后,一直担任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并研究化学史,历时五十多年,同时也重视中小学教学·我还记得二十年代中,琎哥译述美国教育名著《科学教学法原理》,让我协助抄录书后的大量参考文献,并给我奖酬。
他关怀桑梓的教育事业。回黄岩时,曾数次应邀到黄岩县中学作报告,指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有辩才,对中学生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他热爱教师的工作。记得六十年代初,在杭大举行的一次盛大纪念会上,他年近八旬,仍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如果个人还有第二次生命的话,他仍然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的,他的桃李满天下,有许多爱敬他又造诣很深的学生,有很好的子女及亲属;他们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我想亡兄在天之灵,一定得到欢慰的。
我已年到八旬,岁月流失,无所创建,愧对胞兄、师长。不过手足恩情不可忘,我谨写此短文,聊表寸心,并向长眠的胞兄致敬!
1 9 8 7年1月8日
(附) 贺季梁教授六九诞辰
郑宗海
季梁教授六九诞辰浙师院举行祝嘏
率赋五律三首以寿
岁岁逢初度,寒梅一为开。
灵胎几仙骨,乐育尽英才。
捣药参同契,挽车师老莱。
龙山云壑美,即此亦天台。
智果勤搜采,声名晚益增。
追新上国探,溯古宝彝扪。
哲妇谙重译,佳儿萃一门。
天涯娇客至,笑语一家温。
屡著先鞭猛,频教四座尊。
宣尼勤学易,颇牧老知兵。
教学乐无厌,凤仪垂后生。
储才逢盛世,拭目看河清。
弟郑宗海贡贡拙一九五六年一月
编者注:郑宗海,字晓沦(1 8 9 2—1 9 7 9),浙江海宁人。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会名誉会长、杭大教授、浙师院院长等。
王琎是我的胞兄,但我们比一般亲兄弟更加亲切。我童年丧失父母,琎哥嫂接我到南京,担当起抚养、教育的全部责任。我在南京读完小学进中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前后共十一年。大部分时间住在琎哥家。哥嫂关怀备至,使我自觉地成为这个友爱家庭的亲密成员。我出生于黄岩,成长于南京。我忘不了家乡,忘不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同时更忘不了兄嫂的恩情。六十年过去了,往事如烟,但当时在南京的一些细节,印象却是那么深刻,人老倍增眷念。为表示一个小兄弟对长兄的怀念与敬意,略述几件往事如下:
一、国危家困时
前清光绪年间,先父王吉人在福建做了三十年县官。琎、珽两兄出生于福建,从儿童到成年总是跟随父亲到各住所。当时官场贪污腐败,朝庭昏庸辱国,先父知之较详。维新变法的言论,洋务派的办实业、造枪炮等主张影响他较深。同时也影响了当时年纪轻轻的两位胞兄。
父亲晚年被流放到张家口时,仍积极建议当地政府兴办实业以救贫困。罢官居家后,年近七句,始终关怀国家与桑梓大事,担当起禁绝鸦片的任务,卓著成效。
在国难深重,家境频于危困之时,珽、琎二兄于1907年去北京学外交、考留学。琎哥先考取去美国学化工。珽哥也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公费去英国学商务。年轻的侄辈凡有一定学识和经历者,都设法去各铁路局或轮船上工作。
当时的大家庭中,婚丧诸事不断,耗资甚巨。平日又沿袭要面子、讲排场的风气。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得知家中已经入不敷出,他就节约生活津贴费,寄钱回家补贴家用。回国后,他所得薪金较高,而个人节约如故,不几年,还清了家里的债务,挽回了家庭信誉。
父亲死后,母亲抱病,他忧虑家事,且继续为幼小的子孙操劳。琎哥分析了家庭的情况,大家庭中人口近半百,其中依赖成性,游手好闲,不想自立者不少;个别还有行为不端的。于是,他取得先父老朋友的支持,在他的坚决主持下,终于协议 分家,以挽救可以挽救的家属成员。
二.手足情深
琎哥在美国留学时,常念母亲和小兄妹,嘱寄我们三人的合影,寄去一二年后,我们疼爱的瑶姐不幸因病夭亡。琎哥得知后,他把瑶姐的小照,再单独反摄留存,并在肖像旁亲笔写上对联,文曰: “形分影即,天上人间”。后来我在南京见到这张相片,不禁又一次大恸。
1926年底,珽哥病重,琎哥曾亲自回黄岩探望,因有课难以久留,不得不赶回南京。不久噩耗传去,他嘱托嫂嫂带我回家治丧,事毕,我们回宁,一见面,琎兄先连连叫我几声“小弟”,才坐下听汇报。他悲伤的表情,深切的叫唤,至今记忆犹新。当时琼姐又远在吉林,难得见面,琎哥对我出自肺腑的叫唤,我理解他更珍惜手足之情。以致1965年琼姐在北京病逝,家人不忍将噩耗告诉他。 –
珽、琎二兄,先父认为是家庭的支柱,可惜珽哥学未致用。他在英国时,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尚未结束,他就绕道好望角回国。战争的残暴与恐怖使他精神受到损害。回国后虽先后在武汉及北京任教。但两次都因发生精神失常不能上课。琎哥与母亲更受劳累、担惊险,两次护送他回家养病。失业的恶运降临到珽哥六口之家。经济拮据,难得温饱。琎兄不但将祖遗的分内薄产,全部供珽哥家用,还时常汇款补助。珽哥死后遗下病妻及子女,他们的生活与教育,琎哥一直经常帮助,照顾周至。
三、家教特色
琎哥对子弟的教育,身教多于言教。记得我初到南京高师附小时,由于原有基础差,缺课又多,语言不谙,成绩极差。第一学期除算术、地理外,全不及格。琎哥并未责我,且常和颜劝勉。他相信我有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努力赶上班级的水平的。后来我进中学,学习进步较快。他得知后也不露声色,只将喜悦的心情与嫂嫂共赏。他对子女的教育通常也是如此。
琎哥通常以自己行为来影响子弟。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他待人以诚,对人以礼,不分职业与地位。凡是做事尽力负责的,都得到他的尊重。
琎哥见闻多,且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因此学识渊博,谈笑风生,茶余饭后喜欢讲历史掌故。我们在青少年时,他为我和秉忱侄置了不少课外读物(童话和寓言故事)的《东周列国志》、《东西汉演义》、《三国演义》等书。我进高中以后,他又指点我读《纲鉴易知录》等。他的书架上有一精装的译著《列宁与甘地》,这是我上大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我对马列主义,所知本甚少,读此书后,列宁便成为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物。琎哥对天文、地理、自然史等都有浓厚的兴趣。他并以此影响子弟:每当晴朗的夏夜,全家在草坪上纳凉,听他讲述星宿与银河的故事,令人神往。我们春游天堡城、紫金山时,又听他谈岩石与地质的故事,津津有味。然临鸡鸣寺与台城时,引我兴趣转到六朝陈迹。我多方面的兴趣,是深深地受他影响的。
四、求是精神
实事求是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琎哥尊重历史,重视有批判的继承。他对先父的评价就是实事求是的。他曾对我讲,论才能,论魄力,我们兄弟中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父的。从阅读先父遗留下来的杂记残篇,我也产生同样的感想。先父在福建有政绩,有声誉,是肯定的(林纾在北京访问先父时也讲到这方面的话)。琎哥认为有政绩并非一切都适合当时的形势。先父当县令时,也有失误或量刑不当的事例。清末,民国初年家乡盛传“王青天”判案如神,且编成“道情”来颂扬。后来我们问起琎哥关于“王青天”的传说时,他说,什么“无底洞”、“无头案”等,全是编造的,并无其事。先父有魄力有胆识则
是他亲见的。如先父曾经敢于在骚乱中携琎哥等上大堂,向愤怒的群众说明真相、辨析案情的原委,终于使乡民平静下来自动离去。当“文化大革命”的闹剧殃及干家万户时,我曾劝琎哥从卧室壁上取下父亲穿戴清代朝冠朝服的肖像。他却说: 树有根,水有源,我们毕竟是父辈遗传下来的。事后,他虽不得不取下照相,但心情是很沉重的。
琎哥虽做了大最有益于人民及家属的工作,但他从来不谈自己的功劳。对人始终不亢不卑,彬彬有礼。
五、乐趣在教育和科研中
琎哥没有烟酒或其他嗜好。我记得起的是:饭后散步,例假日结伴郊游,偶尔夜晚独自去看电影(在上海时)。他主要的乐趣来自工作。
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时,他整日全力倾心于教学与科研。当时我和秉忱侄都在附小读书,中午都在他的实验室里一同用膳(当时没有午休,饭菜是家里送来的)。我看到的写字台上有书刊和记录簿,实验桌上有条理地放置玻璃器皿。他还给我们看从美国买回来的玛瑙研钵,白金坩埚、小漏斗等。他历年在南京分析研究的对象有: 古钱币、银辅币、矿产样本以及南京城内的井水。其中古钱币及古金属器械的研究对我国金属冶炼史有卓越的贡献。
我曾是他化学分析班的学生。分析原来是讲技术的,很难讲得生动。但他却能把分析技术的原理说得清清楚楚, 多启发,富有吸引力。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我相信他本人也从中得到乐趣。学过化学史的学生,到今还津津乐道当时听课的乐趣。他对学生实验操作要求是严格的。分析结果达不到标准的必须重做。
他与很多朋友联谊,在畅叙或郊游中得到乐趣,来往较多的是竺可桢、任鸿隽、杨杏佛、秉志、戴芳兰、路季讷诸先生。他们的交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发展中国科学社,创办科学刊物,为提倡科学、普及科学知识及提高科学水平作出贡献。这个在当时还不是很显眼的壮举,就在南京顺利地发展起来。中国科学社设在成贤街文德里,社内有图书馆,也有生物研究所。琎哥的住宅就在科学社附近。
琎哥自1 9 1 5年回国后,一直担任分析化学教学与科研并研究化学史,历时五十多年,同时也重视中小学教学·我还记得二十年代中,琎哥译述美国教育名著《科学教学法原理》,让我协助抄录书后的大量参考文献,并给我奖酬。
他关怀桑梓的教育事业。回黄岩时,曾数次应邀到黄岩县中学作报告,指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因为他学识渊博,又有辩才,对中学生起了良好的启蒙作用。
他热爱教师的工作。记得六十年代初,在杭大举行的一次盛大纪念会上,他年近八旬,仍上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如果个人还有第二次生命的话,他仍然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的,他的桃李满天下,有许多爱敬他又造诣很深的学生,有很好的子女及亲属;他们正在为社会主义祖国建功立业。我想亡兄在天之灵,一定得到欢慰的。
我已年到八旬,岁月流失,无所创建,愧对胞兄、师长。不过手足恩情不可忘,我谨写此短文,聊表寸心,并向长眠的胞兄致敬!
1 9 8 7年1月8日
(附) 贺季梁教授六九诞辰
郑宗海
季梁教授六九诞辰浙师院举行祝嘏
率赋五律三首以寿
岁岁逢初度,寒梅一为开。
灵胎几仙骨,乐育尽英才。
捣药参同契,挽车师老莱。
龙山云壑美,即此亦天台。
智果勤搜采,声名晚益增。
追新上国探,溯古宝彝扪。
哲妇谙重译,佳儿萃一门。
天涯娇客至,笑语一家温。
屡著先鞭猛,频教四座尊。
宣尼勤学易,颇牧老知兵。
教学乐无厌,凤仪垂后生。
储才逢盛世,拭目看河清。
弟郑宗海贡贡拙一九五六年一月
编者注:郑宗海,字晓沦(1 8 9 2—1 9 7 9),浙江海宁人。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归国后历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等。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会名誉会长、杭大教授、浙师院院长等。
生物学家王曰玮
1926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1931年毕业后留校,后转北京大学生物系任教。1932年到上海中央研究院任化学所研究助理,1934年起任浙江大学生物系助教。1937年考取公费留学德国资格。《竺可桢全集》第6卷日记5月13日条就有竺可桢召集德国交流学生委员会确定王曰玮赴德留学的讨论记载。当时,王曰玮赴德的签证都已办妥,连船票都已拿到,因为战争一触即发,王曰玮临时决定取消了出国留学的打算,毅然退掉船票跟随浙江大学西迁。
1941年因护送家眷返回浙江,次年去浙大龙泉分校任讲师、副教授。1943年暑假回家途中遭抢劫,即留家乡黄岩县立中学任教,并先后任教于县立简易师范、扶雅中学等。在黄岩县立中学任教期间,深受师生爱戴。后来学生回忆道:“我们读高中毕业班时(1946年上半年),缺少物理课教师,这关系到我们高考升学的成败。原大学生物系副教授王曰玮老师挺身而出,任教我们物理。他教的‘电磁学和近代物理’,概念清楚,语言简练,重点突出,深得同学敬佩。……一位生物学教授改行教另一门学科,而且教得这样好,这是很不容易的事,要化多大的精力备课呵!王老师并不隐瞒这一点,说明他是多么坦然,多么负责。”
抗战胜利以后,王曰玮于1946年重返浙江大学担任副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思想改造。
1952年当选为杭州市人大代表,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担任浙江师范学院副主任,1958年起连续当选浙江省人大代表并任民盟杭州大学主委,1962年任民盟浙江省委常委。十年动乱期间,王曰玮受到很大冲击,历经磨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连续2次被推选为浙江省政协委员。
王曰玮治学严谨,对工作一丝不苟,为浙江大学生物系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主编《植物营养生理学》,与人合编《植物生理学》等多部教材。1956年起任杭州大学生物系主任,1977年起连续担任浙江省植物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成为我国生物学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
1988年10月20日,王曰玮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2岁。先生淡泊名利,处处替他人着想。当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要给家庭成员添麻烦,不要浪费国家的医药费。先生的儿女回忆说:“在上手术台前,他一再嘱咐,就此一刀,成功最好,如遇不测,不许抢救。手术后,情况不幸被父亲说中,作为子女和医生,我们都竭尽全力进行抢救,为了保持他的呼吸,切开了气管,插上了呼吸机,以至于父亲无法说话,父亲看我们没有按他的要求做,非常着急,他要来写字板和笔,反复地写上了好些个‘亡’字,提醒我们要遵守诺言。看他着急要说话的样子,医生暂时缝合了他的气管。父亲忍着巨大的疼痛,用他最后的一点力气,对着医务人员、对着家属,喊出了响亮的‘谢谢’两个字,就像在课堂对学生讲课一样。和他虚弱的病体相比,那声音响亮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
著名画家邓白教授曾为王曰玮题诗一首,笔者就借此作本文的结束语:
南舍北邻牡丹开,
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松树,
春风来似未曾来。
《 父亲》
王文中 著於 2006年8月
我的父亲王曰玮,是家中的老小,排行老十.自小父母去世,由兄嫂抚育长大。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曾任教于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等学校,当了一辈子的老师。他淡泊名利,处处替他人着想。当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不要给家庭成员添麻烦,不要浪费国家的医药费。在进手术台前,他一再嘱咐,就此一刀,成功最好,如遇不测,情况有异,不许抢救。手术后,情况不幸被我父亲说中,作为子女和医生,我们都竭尽全力地进行抢救,为了保持他的呼吸,切开气管,插上了呼吸机,以至于父亲无法说话。父亲看我们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做,非常着急,他要来写字板和笔,反复地写上了好些个“亡”字,提醒我们要遵守诺言。看他着急要说话的样子,医生暂时缝合了他的气管,父亲忍着巨大的疼痛,用他最后的一点力气,对着医务人员、对着家属,喊出了响亮的“谢谢”两个字,就象在课堂对学生讲课一样。和他虚弱的病体相比,那声音响亮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他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了他的一切,我却无能到什么办法也想不出来,没法为他分担那怕一点点痛苦,这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父亲带着他对大家的感谢、带着对他一生经历、哪怕是坎坷经历的感谢走了。对着天堂里的父亲,我要说、我们要说,我想我可以代表我的兄弟姐妹说,谢谢爸爸!是你赋予了我们的生命,更是你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谢谢!谢谢!谢谢!.......
父亲节,二姐写了一篇怀念父亲的文章,受她的启发,写了上面一些文字。
以下是二姐的文章:
松风遗爱
父亲是个严峻的人,他不善言辞,也不大轻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在我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生活的记忆中,似乎他从来没有亲过我,更不用说宠爱了,偶尔,他甚至还让我感到严峻得近乎冷酷。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岁月的风雨,我终于渐渐领悟了在父亲外表的严峻里,所蕴含着的无限深切的爱,那是一种怎样的爱啊!
“穿上它,下乡吧!”
1964年冬,因为种种“需要”,大学毕业工作刚一年的我,便从浙江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学校,调至杭州市郊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一下子“连降三级”,我心里很有些委屈,可父亲却淡淡地说:“我看这是好事情,要真正当个好老师,就得从基层、从农村锻炼起;你一走出校门就走进电台,浮在机关里,其实那对你反倒不利。”当时,市郊农村小学的校舍还很简陋,有些村小,甚至完小还是茅草盖顶,连泥墙都是半截的。寒冬腊月,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不要说读书的小学生冻得直跺脚,连我这个时而去听听课的,被他们叫做“老师的老师”的“大学生”,也终因挡不住风寒病倒了。母亲心疼我,让我在家多休息一段日子,暂时别下乡了。从来不管我们衣着的父亲却不声不响地独自去商店扯了蓝的化纤布、花的人造棉,买了雪白的棉花,又亲自上裁缝店,特地为我赶制了一件厚厚的、长长的,还带有大帽子的直筒式的棉大衣。他把做好的大衣交给我,不动声色地说:“穿上它,下乡吧!”于是,裹着这件父亲亲手为我操办的棉大衣,我又顶着风雪,登上了连座位也没有的,寒气逼人的小轮船(当时市郊的袁浦、周浦都还没有像样的公路,更别说通车了,去那儿听课须从南星桥乘4、5个小时的小轮船才能到达),到“乡下”去继续尽我做“老师的老师”的职责。
一个不轻的巴掌
在“史无前例”的年代,我在“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把仅有十来个月的儿子塞给了一家设施简陋的民办的全托幼儿园。一次,我带儿子回娘家过周日(其时父母都还在“受.审”,但已撤消了“隔.离”)。星期一,天刚亮,父亲就来催我回“干校”了,说是孩子由他送回幼儿班。谁知孩子醒了,他用小手紧紧地搂住我的脖子,说什么也不让我走,我犹豫了。“啪!”一个不轻的巴掌打在了孩子紧扣的小手上,“哇——”孩子痛得松开了手,他便不由分说地把孩子从我怀里一把夺走了。“快走!你走啊!孩子是不能惯的。”父亲几乎是在命令我了。当时,我是抹着眼泪走的,心里是多么怨恨这个“铁石心肠”的父亲啊!
最金贵的是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
可就是这个“铁石心肠”的父亲,在他留给我们的《遗愿》中,却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希望我的子女关怀孙男女、外孙男女的全面发展,不要单纯追求升学率,追求‘名气‘、地位等。孩子们的禀赋不同,遭遇各异,为家长的贵能因材施教,发挥其某些长处。任何人,只要勤奋好学,认真工作,乐于助人都是有益于人民的人。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保护孩子们的自信心,培养其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而不是挫伤他们。”
是的,父亲一生从不惯养孩子,也从未训斥过孩子,他把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看得比什么都金贵。
我的从学时代一直比较顺利,且不乏鲜花、奖状,但父亲却从来没有当面夸奖过我。1965年5月,我被共青团杭州市西湖区委员会评为“先进青年”,父亲知道后,依然不动声色地说:“不要太看重别人对你的评价,要紧的是你自己要对得起你服务的对象。”可是,1977年春,当我因受“牵.连”而被指名要“说清楚”却总也说不清楚时,父亲却一改常态,十分动情地对我说:“爸爸知道你是个虔诚的人,只是太单纯、太幼稚了。别人不相信你并不可怕,就怕你自己不相信自己,一定要自信啊!”当时,我爱人被派到萧山农村,当知青的带队干部,两个年幼的孩子,小的虽全托在幼儿园,大的却在上半日制小学,我得每天照顾他的起居和饮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仍被“组织”上宣布为第一批下乡人员,几天后就必须到转塘望江大队去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劳动锻炼。我周围的许多同事都为我向“领导”陈述困难,但得到的回复是:“有困难自己克服!”面对无助的孩子,我流泪了。这件事被年过七旬的父亲知道了,他匆匆地赶到我家,异常激动地说:“为什么要去求别人?你还有老父亲啊!你怎么忘记了你还有一个父亲呢?”于是,我毫不迟疑地卷起了铺盖,坦荡地去经受“劳动锻炼”;而我年迈的父亲便也起早落黑,风雨兼程地为我挑起了照顾幼儿起居和学习的重担。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啊?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当时我内心掀起的波澜。
松风遗爱 1988年10月20日12时06分,父亲的心脏终于停止了搏动。
失去父亲的悲痛是难以言表的,更何况是这样一位用他全心的爱,抚育我们成长、塑造我们灵.魂的父亲。但是,当我看到有那么多年轻的、中年的、乃至七老八十的朋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我陌生的)来为父亲送行,当我面对那一双双溢满真挚情感的泪眼,当我目睹那一幅幅诉说着生.死情谊的挽联和一只只流淌着无限哀思的康乃馨花圈,我仿佛沉浸到了眷恋、痛惜的海洋,我又一次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父亲那崇高的人格和广博的爱。
“松风遗爱”母亲说出了我们的心声。父亲的躯体已化作一缕轻烟仙然而去,但却把他全部的爱留在了人间:留给了他的一家、他的子孙后代,他寄予厚望的满天桃李,他为之奋斗的事业和理想……
凝望父亲的遗像,我思绪万千:那封鼓励我入团的信,那件为我下乡御寒的棉大衣,那转赠给我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沙孟海的手笔,那八大本厚厚的《诸子全集》,还有那句滚烫滚烫的“你还有老父亲啊!”……于是,我又想起了著名画家邓白教授在浙江省第五届政协会时,为父亲亲笔题写的那首诗:
南舍北邻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唯有君家老松树,春风来似未曾来。
原文刊登在 王文中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367f9010004uj.html
《母亲的1937年》
王文中 著於2016年4月
1937年,对于母亲来说,是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一年。
那一年,父亲放弃了留学德国的机会,与母亲在家乡举办了婚礼,自此创造了一个有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的幸福大家庭。
这一年,父亲在路桥李家洋,李家的祖屋,为母亲全家留下了最幸福时光的照片。
自左而右:外婆、小舅舅、外公、外公的妈妈、母亲
浪迹外地、闯荡江湖近二十年的外公,终于回归家庭,并为这个家庭添加了一个宝贝的小弟弟。
这是妈妈用自行车带着她最亲的小弟弟。当年的自行车可比当今的宝马还珍贵。
但好景不长,时隔一年,由于日寇的侵略,父母随浙大往贵州西迁。
外婆担心小舅舅的安危,母亲就带着小弟弟,怀着身孕,随着父亲踏上浙大西迁的流亡之路。
这是父母与我的小舅舅和逃难路途中出生的大姐,在贵州湄潭的留影。
浙大西迁流亡时的难友-----王淦昌与贝时璋。
无论是母亲青少年艰苦的求学年代,还时抗战胜利后,坎坷起伏的工作期间,
总之,1937年对于我母亲,也是对我全家来说,是最具纪念意义的一年。
原文刊登在 王文中的博客 --> 父爱如山母爱如海 专栏之中
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367f90102wc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