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散记】清献中学堂监督张季庸
凤凰网浙江综合 2020-05-13 16:10
张若松,名宗峄,字季庸,以字行,人称张季庸。生于光绪戊子年(1888),于民国卅八年(1949)年7月去世。祖籍黄岩南城土屿,为土屿张氏二十二世。他是与黄岩柔桥王棻齐名的“浙东经师”张濬幼子,长兄张楠,二哥张仲丹。张濬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署山东栖霞县知县,张仲丹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张季庸和父亲张濬、二哥张仲丹父子三人,被人们誉为黄岩“一门三知县”。
张季庸夫人为黄岩岁进士柯心斋幼女柯氏,共有子女10人。长子张君毅,“君毅中学”即以他命名。次子张亨、三子张永錫、四子张广建、幼子张柏青。长女张佩玉、次女张兰芬、三女张雅云、四女张苏澄、幼女张春申。他从小聪颖好学,“自幼日待镕经公(张濬镕经室)左右习闻经史百家,微言奥旨,辄能上下古今议论,故公甚爱之。”年纪18岁开始进入浙江优级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
张季庸宣统三年(1911)在清献中学堂执教,民国元年(1912)7月至12月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同年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在黄岩中学校史上,张季庸一家上下值得称道,可以说一家三代为黄岩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季庸的父亲张濬曾经担任清献书院主讲,他的长女张佩玉嫁给金清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文(吴孟文)。民国卅六年(1947)8月至民国卅八年(1949)7月期间,吴文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
他曾经在清末《公管浚河案》中,慷慨陈述委羽山下三余闸权益,指陈利弊,官河水利才得到疏浚。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汇集黄岩有志之士创办城防,黄城得到保护,于是被选为县议员,期间业绩贡献很大。在张濬71岁高龄之际,父亲得了肠痹病,连续好几个月医治没有效果,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他日夜想办法治疗,突然有一天自悟润肠方法。“以指细剔硬者,灌胆汁,病竟豁然。”父亲转危为安,他才安心出国深造。
民国二年(1913)他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学政治科。民国四年(1915)参加四届县知事考试,取列甲等,分发江苏。民国十一年(1922)署江苏江阴县知事,历任江苏闵行税所长、上新河兼镇江木厘局长、下关税所长、津浦南段货捐局长、南北和平会议参议厅参议省公署及财政厅咨议等差,并由徐大总统特给五等嘉禾章,并由江苏省长王湖特保简任职。
在任职江阴县知事期间,由于江阴地处长江要塞,卧虎藏龙,难以治理。他清慎勤勉,亲自处理政务,刑明法度,让各方豪强诚服。黄山要塞驻兵侵害百姓利益,他出面交涉,周全百姓利益。当时北关在河两岸集市,交通不便,他建设“普惠桥”通行两岸,方便集市。当时长江有夹江叫南夹,宽阔达数千公顷,在江潮淤塞时候,被当地百姓争相围垦,作为私田,与大自然争地,酿成水灾。他出台规定,严禁开垦,将当时假公济私的“福利公司”封闭,严厉处罚,让沿江的百姓感恩戴德。
这时,刚好战事频繁,军队过境的军阀士兵有七八万,沿途敲诈索取并扰民。并且强拉壮丁入伍,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开始兼任当地军法官,亲自坐镇北关,二十个昼夜。虽然为过往军队提供粮草经费,但与卢姓悍将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一致,仅供钱粮,谢绝抓壮丁服役,终于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张季庸感觉世道在变,于是挂冠故里,辞职还乡,当时年仅31岁。回到黄岩后,他一开始不问世事,修葺宗祠,奖励张姓氏族优秀子弟学习。民国九年(1920),黄岩出现饥荒,他首先异地采购稻米数千石平粜给当地民众。民国十年(1921),又购买粮食三百石,为土屿贫乏家庭赈灾。同时恢复西江上游的下浦壩,土屿各村村民感恩戴德,民众代表六十人公献“惠我田畴”匾额歌颂他,现存《惠我田畴》叙文。
另外,他还组织民众打击奸商,平息东南乡抢盐事件,避免了当地民众一场战事。并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君毅中学黄岩分校,出任校董。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季庸拿出家里的巨资和兄长张仲丹一起,邀请张氏家族中的德高望重人士,重修《台州黄岩张氏家谱》29卷31本,给橘乡黄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季庸居住在寺后巷“庸庐”,庸庐取名字最后一字起名,也是自谦之语。庸庐位于现橘都大酒店西停车场旁西侧,当时宅院很大,从现寺后巷东口12号天长南路区块改造旧城指挥部,直通东面橘都大酒店。现存的张季庸故居,留有南路区块改造旧城指挥部房屋一幢,以及前后围墙院落,墙上布满了藤蔓。属民国时期灰雕砖木建筑,走在楼上,如细加辨别,仍然可见多处灰雕墙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这个春天的一个下午,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个人走在寺后巷,步入张季庸“庸庐”,徘徊其间。尔后,在夕阳的余晖中,回味着张季庸“一门三知县”和“黄中一门三校长”的往事,走出庸庐,重新走在悠悠小巷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xuehua.us/a/5ec30750b66c8c643a074851
张若松,名宗峄,字季庸,以字行,人称张季庸。生于光绪戊子年(1888),于民国卅八年(1949)年7月去世。祖籍黄岩南城土屿,为土屿张氏二十二世。他是与黄岩柔桥王棻齐名的“浙东经师”张濬幼子,长兄张楠,二哥张仲丹。张濬曾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署山东栖霞县知县,张仲丹曾于民国十三年(1924)署浙江云和县知事。张季庸和父亲张濬、二哥张仲丹父子三人,被人们誉为黄岩“一门三知县”。
张季庸夫人为黄岩岁进士柯心斋幼女柯氏,共有子女10人。长子张君毅,“君毅中学”即以他命名。次子张亨、三子张永錫、四子张广建、幼子张柏青。长女张佩玉、次女张兰芬、三女张雅云、四女张苏澄、幼女张春申。他从小聪颖好学,“自幼日待镕经公(张濬镕经室)左右习闻经史百家,微言奥旨,辄能上下古今议论,故公甚爱之。”年纪18岁开始进入浙江优级师范学校史地科学习,宣统二年(1910)毕业。
张季庸宣统三年(1911)在清献中学堂执教,民国元年(1912)7月至12月担任清献中学堂学监,同年被选为省议会议员。在黄岩中学校史上,张季庸一家上下值得称道,可以说一家三代为黄岩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季庸的父亲张濬曾经担任清献书院主讲,他的长女张佩玉嫁给金清复旦大学毕业生吴文(吴孟文)。民国卅六年(1947)8月至民国卅八年(1949)7月期间,吴文担任黄岩县立中学校长。
他曾经在清末《公管浚河案》中,慷慨陈述委羽山下三余闸权益,指陈利弊,官河水利才得到疏浚。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汇集黄岩有志之士创办城防,黄城得到保护,于是被选为县议员,期间业绩贡献很大。在张濬71岁高龄之际,父亲得了肠痹病,连续好几个月医治没有效果,许多医生束手无策。他日夜想办法治疗,突然有一天自悟润肠方法。“以指细剔硬者,灌胆汁,病竟豁然。”父亲转危为安,他才安心出国深造。
民国二年(1913)他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学政治科。民国四年(1915)参加四届县知事考试,取列甲等,分发江苏。民国十一年(1922)署江苏江阴县知事,历任江苏闵行税所长、上新河兼镇江木厘局长、下关税所长、津浦南段货捐局长、南北和平会议参议厅参议省公署及财政厅咨议等差,并由徐大总统特给五等嘉禾章,并由江苏省长王湖特保简任职。
在任职江阴县知事期间,由于江阴地处长江要塞,卧虎藏龙,难以治理。他清慎勤勉,亲自处理政务,刑明法度,让各方豪强诚服。黄山要塞驻兵侵害百姓利益,他出面交涉,周全百姓利益。当时北关在河两岸集市,交通不便,他建设“普惠桥”通行两岸,方便集市。当时长江有夹江叫南夹,宽阔达数千公顷,在江潮淤塞时候,被当地百姓争相围垦,作为私田,与大自然争地,酿成水灾。他出台规定,严禁开垦,将当时假公济私的“福利公司”封闭,严厉处罚,让沿江的百姓感恩戴德。
这时,刚好战事频繁,军队过境的军阀士兵有七八万,沿途敲诈索取并扰民。并且强拉壮丁入伍,老百姓怨声载道。他开始兼任当地军法官,亲自坐镇北关,二十个昼夜。虽然为过往军队提供粮草经费,但与卢姓悍将据理力争,最后达成一致,仅供钱粮,谢绝抓壮丁服役,终于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随着军阀混战愈演愈烈,张季庸感觉世道在变,于是挂冠故里,辞职还乡,当时年仅31岁。回到黄岩后,他一开始不问世事,修葺宗祠,奖励张姓氏族优秀子弟学习。民国九年(1920),黄岩出现饥荒,他首先异地采购稻米数千石平粜给当地民众。民国十年(1921),又购买粮食三百石,为土屿贫乏家庭赈灾。同时恢复西江上游的下浦壩,土屿各村村民感恩戴德,民众代表六十人公献“惠我田畴”匾额歌颂他,现存《惠我田畴》叙文。
另外,他还组织民众打击奸商,平息东南乡抢盐事件,避免了当地民众一场战事。并致力于家乡教育事业,创办了上海君毅中学黄岩分校,出任校董。民国十九年(1930)年,张季庸拿出家里的巨资和兄长张仲丹一起,邀请张氏家族中的德高望重人士,重修《台州黄岩张氏家谱》29卷31本,给橘乡黄岩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张季庸居住在寺后巷“庸庐”,庸庐取名字最后一字起名,也是自谦之语。庸庐位于现橘都大酒店西停车场旁西侧,当时宅院很大,从现寺后巷东口12号天长南路区块改造旧城指挥部,直通东面橘都大酒店。现存的张季庸故居,留有南路区块改造旧城指挥部房屋一幢,以及前后围墙院落,墙上布满了藤蔓。属民国时期灰雕砖木建筑,走在楼上,如细加辨别,仍然可见多处灰雕墙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这个春天的一个下午,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个人走在寺后巷,步入张季庸“庸庐”,徘徊其间。尔后,在夕阳的余晖中,回味着张季庸“一门三知县”和“黄中一门三校长”的往事,走出庸庐,重新走在悠悠小巷之中。
原文链接:https://www.xuehua.us/a/5ec30750b66c8c643a074851
俞樾和他的台州籍弟子们
今日途径浙江博物馆,发现馆墙边上树立了一块古经精舍旧址的石碑。
联系到我的爷爷王士骏,曾拜师俞樾,肄业于古经精舍,并拔得浙省癸酉拔贡头名的历史,他应该是俞樾最得意的学生。
发一些有关的照片,给古经精舍和俞园增加一些历史资料:
旧址西边的俞樾纪念馆。
作者:王文中
杭州西湖边曾经有个诂经精舍,它与敷文、崇文、紫阳三大书院并称杭州的四大书院。
俞樾(曲园)曾是诂经精舍的掌教,他当年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句破“淡烟疏雨落花天”的考题,获得主考官曾国藩的青睐,所以俞樾是很懂科场规矩的。他在诂经精舍指导经史研究外,也重视学生的科考时文。
1870年,精舍在其执掌下不过两年,便有19名精舍肄业生在乡试中中举,又有3人以优贡而直接进入国子监,科名之盛,轰动江南。连敷文、紫阳、崇文的学生都纷纷转来俞樾门下。
俞樾主精舍讲席,此后掌教三十余年。此间精舍肄业生徒,有从浙江其他三所书院(敷文、崇文、紫阳)选送者,可谓当时全省最高学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巡抚廖寿丰奏将杭州敷文、崇文、紫阳、诂经、学海、东城等六所书院酌筹改并,成为中西实学的求是书院。
1898年,78岁的俞樾辞去了精舍的讲席,弟子们为恩师在西湖边修建了一栋二层小楼,取名俞楼。
目前,杭州孤山南麓,有一座面向西湖的二层清式小楼,它就是新修的俞楼,---俞曲园纪念馆。曲园是俞樾的字号,这位清代经学大师,是当代文学大师俞平伯的曾祖父,是国学大师吴昌硕、章太炎的老师。
至今人们可以在重修后的俞楼上观览湖山。
我的爷爷王士骏1873年肄业于诂经精舍,俞樾是他的恩师。
从诂经精舍肄业的还有王彦威、张浚、林文蔚。在我爷爷留存的日记中都有他们详细的记载,他们都是黄岩老乡,似乎都从黄岩的九峰书院起步,曾师从王棻山长,再到杭州诂经精舍进修,然后以拔贡、举人、进士身份步入仕途。
他们四人在各自的仕途中,都作出不少利民的业绩,他们的友谊一直维系了一生,直至今日,这种亲情友谊还延续在他们的子孙之间。
王彦威(1842~1904),字 弢甫,黄岩县城人。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工部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绪十二年(1886),为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
王士骏(1838-1916),号吉人,黄岩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拔贡。光绪年 间,先后在福建平和、松溪等6个县担任过九任知县,任内革弊兴利,重视地方建设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授清朝议大夫。光绪三十三年任清献学堂代理监督。
张浚,字子远,黄岩人。少孤,事母至孝。曾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朴学大师俞樾。学成以后,主讲九峰、清献及宁海缑城诸书院讲席,循循善诱。通形声训诂之学,得汉儒家法。47岁,始以优贡试知县,到山东受知于张襄勤公,掌书局,日事校雠。十余年,始宰栖霞县。明年榷盐郓城。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回乡主教于九峰书院,一意讲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继王士骏担任清献中学堂代理监督。年八十卒。
著有《镕经室集》、《宁海县志》、《戚继光年谱》等。
林文蔚(丙修)甲午科进士,他所作的《京都黄岩会馆记》,为我们详细记述了当时黄岩会馆建设的情况。黄岩当时在京城当官的有杨晨和王彦威两人,恰好当时位于青厂的官房要卖,于是在他们的多方努力下,买下了一个三厅两厢的大院。于是这个院落就成为了黄岩(椒江、路桥)读书人的聚集地。我们现在从王士骏先生的日记里,还可以充分感受到当时黄岩会馆的兴旺。例如: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恰好章一山、朱文劭参加京试,也正是在黄岩会馆中,一帮学子与在京的台州乡贤对试题作了探讨,场景非常生动。
林丙修,原名文蔚,字南樵,号霨生,黄岩砚池人。光绪十九年(1893)以岁贡应浙江乡试中式经魁,二十年联捷成进士。历任江苏华亭、吴县等知县,任上因政绩卓著,累升候补道,迭主湘苏大府幕。著作有《易顼言》四卷、《易学余闻》四卷等。
下面是王士骏当年日记的记录:
1872年七月十七
考优无情者至大畏民志赋,得远闻佳士辄心许得心字。次日,合属生员府学题:君子存之至於人伦,黄岩题,立贤无方至未之见,通场经题关石和钧诗赋得鲜竹,酉刻交卷。
经古案发合属经解,取二名王士骏、张濬。
十九,复经古题:不说遂事、不谏既往。申刻放牌,出等第图,府学二十二名:一陈义、二王士骏、三孙大奎、四杨鳣卿、五林文蔚、六曹涵、七张建鏕
十三,学宪下马,次日谒圣讲书。
次日考经古,辰刻局门巳刻发题,尚书用韵,考吴楚无诗说,二考冰壶先生赋,以食无常味适口者珍为韵。诗,似倩麻姑痒处搔,童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解,宵雅肄三解游山读书赋,作解三首,未一首不及謄真。
次日考阖,属生员四更扄试,五更发题:文王以百里问汉代循吏,诗去而益詠。
次日考优生、贡监优,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诗:儿童冬学闹此邻,得邻字。贡我不欲人之,加一节诗:寒山影裏见人家,得寒字。酉刻出场,发经古图经解二名,府学:王士骏、张濬。
卄五,辰刻出选拔榜,府学:王士骏、太:蒋骧云、黄:邱撫辰、太:江翰青、宁:吴越良、天:陈继实、仙:徐珍。
这是当年的考题和选拔过程,按清朝拔贡制度,十二年一选,每个府学只能选拔两名,按屡次考核结果,王士骏应该是没有异议的,但张濬没有出现在拔贡名单中,他后来似乎走了举人之路,成了九峰书院山长,1907年还与王士骏先后当了一段黄岩中学的监理。
老乡、同学、同僚,还包括光绪的小军机王彦威,他们四个朋友半个世纪的友谊是值得羡慕的。
作者 王文中
俞樾在精舍所教的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应该是王士骏。在十二年一选的拔贡考试中,癸酉年(1893年)他获得浙江地区的第一名,并进入都城国子监,走上了三十余年的仕途生涯。
这是他的拔贡试卷,也是他诂经精舍的肄业证书
来自《今日黄岩》,作者张云龙介绍王士骏:
这个秀才出身,志于当地方乡绅的王士骏,因王家土地纠纷,调解惹祸,被台州知府刘兰州关入大牢。狱中的王士骏遇劫不失志,整天与诗书为伴,崇孔孟之道,感动县令刘宝善,重审被无罪释放,因祸得福。
同治年间谋得贡生功名,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在福建6个县九任知县,官至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授清朝议大夫。在福建松溪等县任上深得民心,人称“王青天”。因为庚子赔款,朝廷命令农民必须每人额外上交一两纹银的税赋。因当年大旱,仙游的农民根本无力上交,他上书请求减免。因府台不愿意得罪朝廷,竟派兵下来强征,百姓抗税引起暴乱,府台反诬其处理不当。于是,他被免职,并充军至张家口。
人生的劫难,仕途的经历,更坚定了其培养子孙学习科学,出国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强我国家的愿望。
其实在福建各地的地方志中,有不少当时王士骏在各地的政绩:如平和县反贪腐、购义田、建义仓;松溪县修水利、筑城墙;闽县防械斗、整治环境等等。在仙游任职上,王士骏为重振仙游已经衰落的文风,曾亲自“筹款伍千金,聚书万余卷,延名师严督课”,对仙游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离任时当地人在仙游的金石书院为他立去思碑。
他的恩师王棻对他的评语:“……上官既器其能,遂以辛巳八月委署漳州平和县事。
漳俗械斗,戕贼人命率不闻官。君抵署,预募壮士司揖捕,遣心腹数人居乡间,闻警即报,立治装,糇粮、雨具、束苣咸备,兼程疾趋。至则召保正传两造口诉,据理剖决,曲者Xx,直者给手谕令榜于门。
事毕即行,不取夫马费,以故未成而解者十之九,将成而解者十之一,全活民命无算。又分词讼为三等:通村合族曰最要,告即准理、争坟山者次之,以半月为期、余则按月判断。在任期又三月,出死囚二,
结京控大狱三,久年滞讼讯决略尽。……”
闽浙总督许应骙、吏部尚书敬信推荐:
光绪皇帝御批:遵议王士骏调补闵县令由
查有松溪县知县王士骏,才具开展、办事勤新,以之调补闽县知县。
作者 王文中
如果王士骏是俞樾门生中成绩最好的,那么张骏应该是第二位的,以王士骏当年的日记为证:
壬申日记
七月十七,考优无情者至大畏民志赋,得远闻佳士辄心许得心字。次日,合属生员府学题:君子存之至於人伦,黄岩题,立贤无方至未之见,通场经题关石和钧诗赋得鲜竹,酉刻交卷。
经古案发合属经解,取二名王士骏、张濬。
次日考优生、贡监优,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诗:儿童冬学闹此邻,得邻字。贡我不欲人之,加一节诗:寒山影裏见人家,得寒字。
酉刻出场,发经古图经解二名,府学:王士骏、张濬。
张浚以优贡入仕,曾主宰栖霞、郓城,百度介绍:
张浚,字子远,黄岩人。少孤,事母至孝。曾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朴学大师俞樾。学成以后,主讲九峰、清献及宁海缑城诸书院讲席,循循善诱。通形声训诂之学,得汉儒家法。47岁,始以优贡试知县,到山东受知于张襄勤公,掌书局,日事校雠。十余年,始宰栖霞县。明年榷盐郓城。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回乡主教于九峰书院,一意讲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继王士骏担任清献中学堂代理监督。年八十卒。
著有《镕经室集》、《宁海县志》、《戚继光年谱》等。
王士骏与张浚的世纪之交,一直延续到今天,待后文再详述。
作者 王文中
俞樾在诂经精舍初期,成绩最好的两个门生王士骏和张浚,他们后来都以贡生进国子监,走上了仕途。
曲曲折折三十年后,他们都回到故乡,先后执掌了九峰书院和清献书院,为教书育人辛劳了终生。
黄岩原清献书院,它是黄岩中学的前身,1907年,王士骏与张浚先后担任了书院监理。
1949年前的四十二年间,王、张两人的子孙辈,前后共有六、七人曾担当了黄岩中学的领导者,他们是:王士骏的儿子王曰玮(教导主任)、侄儿王运矶(校长)、孙女婿陈雄飞(校长);张浚的儿子张季镛(校长)、孙女婿吴文(校长)等。
上图是:1949年黄岩中学部分在黄的原校长合影,右面两位是张浚的儿子张季镛和他的孙女婿吴文。
上图为:王士骏的儿子王琎(曾任浙大代校长和省政协副主席)和儿媳孙多薏。
上图为:王士骏的孙子王启东(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和浙江省人大副主任),张浚的孙女张苏澄,1946年在九峰书院的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