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叔叔王启东Posted by XL Wang08/12/2020
叔叔王启东

作者:王天珍  著于2019年9月

(照片:王启东先生)


     王启东是我叔叔,今年98岁了。因为他身体一贯很好,大家都认为他一定能活过100岁。所以7月29号中午,当女儿看了微信突然叫了起来,说叔公走了时,我以为她看错了。 1993年我去杭州开会,顺道去浙大看叔叔。走到求是村,我问了下一个年轻的老师,这是求是村吗?他说你找谁,我说王启东老师。啊~,他可是我们学校最大的官——省人大副主席!说完一副很得意的样子。这样我无意中知道叔叔原来是个大官。叔叔不仅是浙江省人大副主任(连任4届),还是全国人大常委(1994-1998,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 民盟中央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据说最多的时候有68 个兼职。但是他从来没有官架子。2006年10月,堂弟王宇平打来一个电话,十分焦急地说叔叔去三峡大学开会,打电话联系不上,去三峡大学问,才知道会议已经结束,夫妇二人不要学校送,自己坐了普通火车打算经武汉回杭州,还带着行李。叔叔那时已经过了85岁了。我也急了,只好请了在省教委工作的原同事,请湖北省人大帮忙找找他。最后在省人大帮忙下在武昌火车站接到了叔叔婶婶,叔叔下车时还背着两个大包。
2006年叔叔和婶婶攝於武汉东湖宾馆

     90年代初,他住在浙大求是村,我去看过,大约三室一厅教授楼。屋里很整齐,一张大桌子,后面全是书架,很象一个大学者的家,我很羡慕。  后叔叔家来搬到外东山弄,算是省政府宿舍。都是老人,却连个电梯也没有,也不见房子有多大,吃饭挤在几个平方的小饭厅,还不如我住的商品房。一直到婶婶去世,家里也没有个保姆,孩子大了分了出去,家务基本上是老人自己弄,哪像个大官。
60年代 叔叔,婶婶与三个子女

     写到这,我觉得叔叔的处世为人和张劲夫有点像。
     90年代互联网刚起的时候,网上什么信息都能搜到。我偶然看到了对张劲夫的介绍,写帖子的对他崇拜得不得了,我这个看帖子的也感动得不得了。尤其是 57年他刚调到科学院当书记,得知要在科学院搞大鸣大放,心急如焚,经过延安整风的他知道科学院大部分从国外回来的大知识分子书呆子气十足,嘴上无遮拦,一鸣放不知会说出什么来,到时对中国科学的影响就太大了。于是不顾个人政治前途要求见毛主席,陈述厉害关系。毛接受了他的建议,中国科学院不搞大鸣大放,结果由于张劲夫在政治上的惊天之举,北京中国科学院没有一个右派,为中国科学的大发展,保留了一批骨干人才,虽然他不是院士,但是那个年代,他对中国科学的贡献才是真正了不起的。 
     从不顾个人得失,只为了国家的科学教育发展,培养保护人才,叔叔和张劲夫还真有点像。叔叔是留美的 ,在美时学习的是热能动力工程,回国后却为了国家需要,先后改行负责热加工方面的铸造,热处理,矿冶的冶炼方面,组织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他是留美博士,解放初年的教授,后来又是副校长,人大常委,浙江省人大副主任,送了很多人才到全国去,路甬祥,潘云鹤都是在他当副校长时送出国去学习的,还有很多人后来都是院士。浙大能有今天在全国的学术地位,他功不可没。但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争个名利。很多人当了校长目标就是当院士,不行就利用权利包装自己,什么评奖的事都要利用权利挤上去,而叔叔事事礼让,就是他参加的科研项目评奖时他的排名一定要放后。 
     因为受到过良好的文化熏陶,又是抗战过来的人,牢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革扫四旧时,有人要砸灵隐寺,他和浙大师生一起去和那些人理论,保下了千年古寺。
     建国70周年,建设方面的成就,全世界有目共睹,前几天水木社区上有个帖子谈铜陵长江大桥的建设,说56年修武汉长江大桥时,费了多少劲,还是苏联帮着建的,现在修个大桥和搭积木似的,单单武汉就有11座大桥,还有人讽刺干脆在长江上搭个盖子,两岸直通,还不谈重庆、贵州的高架等等。可见基建之辉煌。
     但是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不满之声还是不时在媒体上可见。中国教育方面的大动作,其实不是始于文革。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国全面一边倒向苏联学习,把按欧美模式建立起来的全国绝大部分大学(每个大区留一两所综合性大学,比如中南地区留有武大,中山两所)全面改造成短平快的专业性的工科模式。 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浙江大学。据网上的数据,到1948年3月底,浙江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师范、法、医7个学院、25个系、9个研究所、1个研究室的综合性大学。但在院系调整后只留下了4个专业,其它的都调整出去。其中数理化大部分去了复旦,成就了复旦理科。单单院士的名教授就有:苏步青, 谈家桢, 谷超豪,吴定良,陈建功,卢鹤绂, 吴征铠等。复旦就此成为南方中国最强的综合性大学,而浙大变成纯工科大学。而如此调整的原因互联网说是因为陈望道是复旦校长。20几年前,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纪事,解放初年,陈望道任复旦大学校长, 毛主席去看他。毛说,陈先生,我就是读了你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才加入共产党的,你是我们的老师,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陈说我现在被任命为复旦大学的校长,但是复旦文强理弱,缺人才,缺好老师。陪毛去的教育部领导记下了此话,于是在院系调整时,把理科最强的浙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全端给了复旦,浙大成了工科,复旦从此与北大平分中国理科秋色。  叔叔留在了浙大。
叔叔青年时代

    叔叔虽然39年考取的是上海交大。但因为抗战的原因他实际在交大只读了两年,41年转到浙大学习,毕业后留校当老师。后来赴美留学工作。他的教育和工作经历让他意识到好的大学,应该是综合性的,能让学生全面发展。而专一的工科大学,虽然对当时百废待新的新中国来说是必要的,但是从百年树人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面貌来说,综合性大学更需要。机会来了,1997(?)年人大期间,他与李岚清副总理在休息时聊天,李问他,老王,依你看是我们那时大学好,还是现在的好;叔叔说,说实话,我看我们那时的好,那时是综合性大学,文史理工哲农医全面发展,现在大部分大学,只有理工,有所欠缺。因为这番话李岚清会后和当时管教育的有关人员研究后,进行了新一轮改革,大学扩招,强强联合,中国大学从此又从纯理工回到了文理兼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和世界大学接轨的模式。开始很多人不理解扩招,我也是认为扩招后大学教学质量大幅下降。但现在看来大学普及大大提高了中国人的文化水平,素质,现在大城市例如武汉,只要愿意90%以上的适龄青年都能上大学。这件事上叔叔的实话,功不可没。同时叔叔在浙江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先走一步,努力让原来分出去的四个大学又重新联合起来,终于在李岚清亲自推动下1998年四校(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农业大学)正式合并,成为了一个实力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从网上可知新的浙江大学现在已经是全国第三,就连天涯上的小说里的人物都自称我是Top 3(浙大)毕业。叔叔等老浙大这几十年的愿望终于在他生前完成。
60年代初 爷爷,奶奶,叔叔全家与父亲在杭州

    叔叔一辈子助人为乐,71年青海石油局为了对石油大钻钻塔的大齿轮进行维修,需要100千瓦的高频炉,但当时没有地方买,就决定自己研制,从全局抽调了6个人组织了一个三结合的公关小组,给了10万元经费,当时这是一笔巨款,人也是第一流的。但是谁也不知道高频炉怎么做,人到齐了后,我们的组长(工人工程师,青海局第一钳工)就带着我们到兰州西宁出差调研,这时我就给在浙大的叔叔写了一封信,心想叔叔是浙大的热加工专家也许他知道,很快叔叔的回信就来了,中国100千瓦的高频炉确实是他们研制的,并且写有一本书,于是叔叔把有关的资料寄给了我。在这本书的帮助下,我们小组很快就打开了局面,73年完成了电子管灯丝用变压器研制,(本来可以更快,但因为没有开发100千瓦大变压器所需矽钢片,那时的材料,设备都是全国调配,要等)我73年调离青海,他们两年后完成了这样一个当时全国先进的设备。要不是叔叔无私的给了我们这样些技术资料(现在是什么都保密,只有利益没有全局)这个设备就可能就要等到改革开放后去购买了。
60年代初 叔叔携女宪聆和爸爸泛舟湖上

    叔叔不是浙大创始人,西迁时他只是一个助教,后来在浙大他也只是副校长,但是对于浙大在改革开放后的恢复和发展居功甚伟,他承载了浙大的求是创新精神,发扬了文征西迁的艰苦奋斗,他担得起浙大最大的官,他承前启后,为浙大腾飞起着带头羊的作用。他一辈子忧国忧民,改革开放后,身居高位,不忘初心,推动扩招,主持储氢科研,不仅对浙大,对全国的科研教育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虽然他不是院士,但他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科学家。在建国70周年被推举为对中国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叔叔离开我们已经快两个月了,但是,我总感到叔叔还在。他对科学和对浙大的发展的执着,对国家和社会的无私奉献,对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爱护,对亲友的真挚的爱,在亲友中,在薪火相传的后学者中,在天地之间,将生生不息。
70年代 叔叔全家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