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mily>上学Posted by Y Wang06/20/2021
上学

作者: 王宇舫

----住在古荡的那些日子 1968-1974

1968年我们搬离求是村前的合影


      搬到古荡时, 我七岁,刚上小学一年级, 每天的上下学的事情就成了父母的头痛问题了。 从古荡到求是小学大概有五里路的样子, 一般成年人走路大概要半个小时左右, 小朋友小胳膊小腿的走起来就恐怕要45分钟到一小时的样子。一开始爸爸想让我早上多睡一点, 就每天用自行车带我去上学, 可是很快就不行了, 因为当时自行车是不允许带人的, 抓到是要办学习班的。有一次爸爸骑到半路上,被警察看到了。 警察把爸爸, 自行车和我都带到了古荡派出所。 经过一番盘问, 警察把爸爸和车扣住了, 让我自己一个人走去上学。我孤零零的走出了派出所,跌跌撞撞的向求是小学走去,泪水止不住的狂奔。 我好害怕哦, 不知道爸爸是不是会被抓去小车桥蹲监狱。越想越怕….. 那整整一天都不知道是怎么渡过的, 晚上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看看爸爸回来没有。等等不见人影, 我和妈妈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坐立不安。 后来很晚, 爸爸才回来, 爸爸被办了学习班后,自行车被扣住了, 爸爸自己也必须走路上下班了。

       没办法,我也只好走路了。爸爸妈妈忍痛牺牲了我的睡觉时间, 每天早一小时把我叫醒, 让我自己走去上学。 因为那时我们用的是煤球炉, 早上时间紧,  来不及生火做饭。 为了让我能吃上一口热稀饭, 妈妈总是在前一天晚上就把稀饭做好, 倒到热水瓶里, 这样每天早上我可以吃口热饭再出发。说起热水瓶装稀饭, 里面还有一个曲折,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发明广口热水瓶呢,也或许是我家经济拮据买不起。 妈妈必须把稀饭慢慢的倒入普通的热水瓶里。 刚开始时,没经验,稀饭做得比较稠, 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稀饭都涨成干饭,没法弄出来了, 爸爸只好用小勺子慢慢的一点一点的舀出来, 很浪费时间。 后来有经验了, 妈妈会把稀饭做得很薄,稀饭在热水瓶里涨一晚上, 第二天倒出来不稠不稀刚刚好了, 爸爸还自己用铝条敲出一个很长柄的勺子, 这样集在热水瓶底的稀饭也能舀出来了。

1969年秋我和邻居小慧姐姐(右)合影


      爸爸妈妈不放心让我一个人走,就让我和邻居小慧姐姐结伴而行。 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出发了, 赶到学校刚好七点半。 冬天或着雨雪天,有时要走的更早,才能按时到校。 当时有一位送牛奶的大叔, 他每天骑着三轮车先把牛奶送到古荡, 然后再把牛奶送去浙大。 每次路过我们,看看我们两个小不点赶路的可怜样, 他常常会好心的停下来让我们坐在他的三轮车后面捎带我们一程。 在那个年代, 我们是牛鬼蛇神的娃, 其他的人甚至亲戚赶紧避嫌划清界限还来不及, 可是这位送牛奶大叔却全然没有半点的犹豫和迟疑, 热情款待我们坐上他的三轮车,那感觉真比现在坐最豪华的Limo还幸福。 这也给我们幼小苦涩的心灵带来了一丝的甜蜜安慰。 直到今天送牛奶大叔骑着三轮带我们下大坡的情形还常常在眼前浮现。

       那时候, 我好想转学噢, 看见隔壁家姐姐转学去古荡湾小学, 满眼的羡慕。 一次又一次的和父母恳求转学。爸爸妈妈去考察古荡镇小学和古荡湾小学后,感觉古荡小学各方面的质量都不能和求是小学比, 所以没有答应。现在想想真的很感谢父母的一片苦心, 尽管当时在求是小学也没学到很多东西,但父母的那份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心意却让人终身难忘。 

      这样的情形大概持续了两年左右, 到了文革中后期, 被冻结的工资开始发还了。 家里有钱可以买自行车了,妈妈的那辆爸爸从美国带回来的大阔胎自行车就给我用了。 当时我还太矮, 坐在垫子上, 26寸的女车即便是把垫子放到最低处,脚还是根本够不到自行车的踏脚。 而且那车又是脚刹车的, 连趟, 或踏半脚头都不行。 爸爸因地制宜, 土法上马,想办法做了一个小木坐垫子。 把原装的坐垫拿掉, 把小木坐垫固定在自行车的坐凳下面两寸处, 这样我就坐着够到踏脚了。爸爸又带着我去浙大的大操场练骑自行车。很快我就可以自己骑车上学了。     
       
      自己骑车上学后, 安全问题就成为父母关心的焦点。 因为古荡浙大宿舍处在一个大坡中端, 下坡的汽车开得很快。 穿马路很危险,常常有事故发生。 爸爸陪着我一次又一次的练习, 同时不断的教我一些交通规则。 好在那时车辆不像现在这么多, 开的最野的是那些运货的拖车, 其次是长途汽车, 特别牛, 当仁不让。 爸爸一开始陪我一起骑, 教我怎么躲避野蛮车, 怎么打手势请汽车让行。 一段时间后, 爸爸看我还是挺小心的,经得起考验的,就放我单飞了,从那以后我就像一只自由的小鸟, 每天骑着单车迎着晨曦,向求是小学飞行, 那一年我刚满十岁。。。

在古荡宿舍兴高采烈的试骑爸爸的新车, 右后方不远的地方停着我的大阔胎


Comments (3) 
今天2021年6月20日, 是父亲节。 本文送给我们亲爱的爸爸, 他是我心中的勇士, 永远的榜样和前行的动力。

文革, 那是一个遭受非人待遇的日子, 但是爸爸和妈妈尽量的保护我们, 没有给我们灌输很多负面的情绪。 从上文最后一张照片上可以看到, 我们的居住条件是那么的不堪。 但是在我的脸上却仍然荡漾着笑意。 这是爸爸一直教导我们的结果:“随遇而安”。 “遇事不怨,谈定从容”是爸爸面对生活的态度。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在文革中很好的保护了我们。 虽然身处窘境, 但我依然能每天没心没肺的玩耍(跳牛皮筋和骑车),自得其乐。
1969年夏小小的我仍能一个人无忧无虑的跳着牛皮筋。牛皮筋的一边挂在树上, 一边是爸爸帮我拿着, 那是我们当时仅有的一点娱乐活动, 爸爸全力支持。父爱的伟大就体现在这一点一滴的润物细无声之中。


非常感谢父母对我的精心呵护。 父爱如山, 他是我心中永远的superhero. 祝爸爸父亲节快乐🌹🌹🌹
Daddy, you are my superhero forever!



今天是父亲节,爸爸,我唱了一首您很喜欢的歌“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 献给您,以表达我对您的思念和怀念。
https://kg.qq.com/node/user/18968b03af/song/play-5463151112?s=7melVm7ZBCs4-7ZV&shareuid=669f9485232c378a33&topsource=&g_f=
思念


     看了小妹的文章“上学”和她写的评论,思绪万千。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关怀又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在文革中,爸爸妈妈被揪斗,爷爷奶奶死于非命,我们家被赶出求是村,爸爸妈妈将所有的苦都自己扛着,搬到古荡后我们住的房子没有厨房,爸爸买来竹杆,油毛毡,沥青我们自己建;房子里的地潮湿的直冒水,我们自己做地坪浇上沥青隔潮,我们自己修理因潮湿而发生霉变的家具,我们学着养鸡,学种菜,以补贴因工资被冻结而买菜的费用不足,学着自己修补衣服,修自行车…。在这非常时期,爸爸常常给我们讲他赴遵义求学历经的艰险,给我们讲抗日战争中的所见所闻,给我们讲在美留学时的经历… 爸爸与我们一起去爬山,一起去散步,他总是鼓励我们要坚强,乐观,让我们保持好的心态,他坚信这场浩劫一定会很快过去…。
摄于 1969年5月 送哥哥赴黑龙江支边

     在我的心目中,爸爸是我最坚强的靠山,只要有爸爸在身边,我就无所畏惧,没有解决不了问题,沒有过不去的坎,在我们生活最低谷的时候,爸爸是您的言传身教,让我学会了勇敢,坚强,乐观,勤奋,这些品质让我受益一生。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您对我们的恩情,爸爸真的好想您。
感恩
Top